1928年2月,春寒料峭。新年的松滋仍沉浸在一片死寂之中。在县治老城西南的官团乡,有一小地名叫麻水坪的地方,住着百十户人家。麻水坪有一书生模样的年青人,名张英,字少占。别看这张英平日里话语不多,却是当日麻水坪方圆十余里地方读书最多的一位。几年前,他负笈荆南中学,寒窗四载,接受了不少新知,也结交了不少进步朋友。这天,张英正在家中捧读《说岳》,一青年人敲门进来。“请问这里是张少占先生家吗?”张英肯定地点点头:“本人便是张少占。”来人递过一封信:“这是张祯祥托我转交给你的。”张英听说是张祯祥来信,惊喜万分,不顾安顿来人就座,便展信阅读起来。
这张祯祥不是别人,正是张英在荆南中学的同窗至交,本县北大山人张波臣。来信道:少占兄鉴:别来有日,时在念中。弟已受荐在驻防宜都之国民党四十三军工作,一切均好,恕不能详。现弟有一事相托,望兄速来宜都一晤。幸勿迟到,切记。弟张祯祥。张英看完信,不禁纳闷起来,这张祯祥素怀大志,在荆南求学时,锐意追求革命真理,常言:“社会龉龊如斯,吾侪讵甘与之浮沉?”现在怎的又到国民党军中谋职?张英再读来信,感觉话中有话。于是,张英决定到宜都与老友一晤。原来,张波臣从荆南中学毕业后,仍矢志追求革命,1927年春,又考入共产党人董必武所主持的湖北省党务干部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原本被党选送苏俄留学,只因大革命猝然失败未能成行。
1927年底,国民党四十三军在宜都开办军事政治干部学校,由于该校有共产党人活动,党组织遂想利用该校招收进步青年以培养我党开展武装暴动所急需的军事政治干部,并设法将张波臣安排进校,担任了该校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张英随送信人到达宜都后,很快与张波臣见了面。老友久别重逢,免不了一番寒喧。“少占兄,久违久违。荆南一别,已有数年了。想当年兄亦胸怀大志,几年不见,该大有作为!”“哪里哪里,弟偏居乡里,谈何作为!不过农忙之余,看看《说岳》之类罢了!波臣兄四海为家,才是有作为人。弟以后出路,还有望兄长指明呢!”这时,四十三军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已筹办就绪,准备招考学员。为发展松滋党组织,培养松滋武装斗争骨干,张波臣正四处物色松滋籍进步青年报考,此前已回县对张英的情况进行了一番考察。此次函招老同学,就是希望他能报考该校。张英得悉详情,欣然答应道:“原来此行是为赶考呀!好!好!波臣兄所指道路,弟当勉力向前!”
眼看考期临近,张波臣不免焦急起来。张英看出了他的心事:“波臣兄何事忧烦,可否告知小弟,或许小弟能助一臂之力。”张波臣从张英眼中看到了真诚和期待,于是毫无保留地向他坦露了实情:“此次招考,本已物色了15名松滋籍进步青年应考,可这15名青年除少占兄外,读书甚少,能否考取毫无把握。倘若考试不中,我们发展组织、培养武装骨干的计划将前功尽弃。”张英思忖半晌,忽有所悟:“波臣兄,不必忧虑。你们的考试不是有三场吗?”“不错。前一场考不取,下场可以再试!”“这样不就行了!”张英把自己的想法如此这般地对张波臣说了一遍。张波臣听后喜不自禁,连声赞道:“好主意,好主意。此次请少占兄赴考,本因此事有求于兄,只是不得其法。今有兄坦言为助,弟放心了!”
根据他们的安排,除张英外,其余14名考生分成三组,分别参加三场考试,张英先参加第一组考试。答卷时,张英在张波臣预先安排的监考人的“监视”下,想法帮助其他几名考生答卷,而将自己的答卷故意弄错。结果第一场考试下来,其他5人考取,张英本人落选。由此,张英得以和第二组考生参加第二场考试。结果又是其他5名考生录取,张英落选。在第三场考试中,张英又帮助其他4名考生答卷,使其中榜。不同的是,这次张英也以高分录取。张英入学后,在张波臣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录取的松滋籍进步青年徐朗月、张荣书等人也在学习期间入党。此后,这些党员奉命回县,成为松滋早期党的活动的中坚力量,并亲自组织与了震惊湘鄂西的九岭岗起义和金鸡山的武装斗争。(来源:松滋市档案史志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