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马克思名字、画像首次传入中国

棕色画框,白纸打底,颜色昏黄的《万国公报》在展览中显得并不打眼。仔细阅读封面旁的竖版文字,可以清晰辨认出“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的字样,立马让人感受到这张纸片的分量。

这是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上海广学会创办的《万国公报》第121期,里面翻译刊登了《大同学》。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刊上,但误认为马克思是英国人;该错误随后被更正。

1907年,《近世界六十名人》一书在巴黎世界社出版,让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了马克思的形象。该书将其名字译为马格斯,介绍其为“德国社会学家及法学家也”。书中刊登的照片是马克思1875年在英国伦敦拍摄,时年57岁。这部书传入国内后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历史文献,其中的肖像后来被1920年8月出版的中文第一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作为封面,也被用于中文版马克思的其他著作。

其实,除了马格斯之外,马克思早期曾以多个译名与中国读者见面:马客偲、麦喀士、马陆科斯、马可斯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日本、西欧和苏俄成为三个主要来源渠道。

甲午战争后,中国大批青年学子赴日本留学,他们积极翻译和引进马克思主义著作或相关论著,逐渐形成一个以传播新思想为要义的译作者群体,日本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的最早来源地。

1920年4月,维经斯基和杨明斋等人受共产国际指派,到中国建立革命组织,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在中国开展的革命活动以及提供的经费帮助,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新时期。

五四时期,大批进步青年以勤工俭学方式赴西欧的法国等地寻求真理,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是其中代表。西欧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又一重要渠道。(摘自2021年11月22日《北京日报》,原标题为《中法大学旧址内还原〈资本论〉撰写场景》)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2月7日第3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