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措施

中小学生常见“六病”包括龋齿、近视眼、营养不良、沙眼、蛔虫病和缺铁性贫血。

一、预防龋齿

预防龋齿的最好办法是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使用保健牙刷和含氟牙膏,刷牙的方法要正确。少吃甜食,养成吃东西后马上漱口、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发现龋齿及时充填治疗。    

二、预防近视眼

1、做到“三要”: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市尺;连续读写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一会。

2、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做到“五不”:不在光线太暗及光线过强的地方读写;不在动荡的车厢里或走路时看书;不连续长时间读写;不趴在桌子上读写或躺在床上看书;不看字体太小或印刷不清的书。

3、连续看电视半小时后,需要休息5—10分钟。眼与电视屏幕的距离不要低于2—2.5米。操作电脑时眼与电脑屏幕的距离以50-60厘米为宜。要严格控制玩电子游戏机的时间,每天不要超过30分钟。

4、坚持做眼保健操,平时注意加强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课间休息时必须到教室外活动,以消除视力疲劳。

6、定期检查视力,发现视力下降要及时治疗。     

三、预防营养不良

家长不应迁就孩子的口味爱好,造成他们偏食、营养摄入不平衡。少吃洋快餐,少吃零食及油炸食品、饼干、汽水、冷冻甜品、烧烤等垃圾食品。让孩子每天喝一袋牛奶,每天粗细粮搭配好,每天要吃上500克的蔬菜和水果。    

四、预防沙眼

预防沙眼的主要方法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和别人共用毛巾、手帕、洗脸水,更不要用脏手揉眼和用脏手帕、衣袖擦眼睛。手帕、毛巾要经常烫洗或者煮沸消毒。要勤洗手和剪指甲。得了沙眼要及时的治疗。

五、预防蛔虫病

主要是培养个人良好的卫生行为,如饭前便后认真洗手。每年最好服用1-2次驱虫药,进行驱虫治疗。     

六、预防缺铁性贫血

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肾、心、蛋黄、豆浆、水果、干果等,多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2、叶酸和维生素B12等,使用铁锅烹调,讲究饮食卫生,避免肠道寄生虫病,女生在月经期间要注意经期卫生。


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控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衣原体等)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常见传播途径

1、经空气或飞沫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可将病菌散落在空气中或物品表面上,健康人吸入受污染的空气就有可能染病,如麻疹、结核病和禽流感等。

2、经食物或水传播

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或餐具,易感者在进食时获得感染。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等。

3、经血液或体液传播

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通过血制品、分娩或性交等传播,如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4、接触性传播

易感者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土壤时获得感染,如血吸虫病、钩虫病等。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也有可能获得感染,如共用毛巾、梳子和衣物等。

5、虫媒传播

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恙螨等,通过叮咬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如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三、我们怎样才能防止传染病传播呢?

1、勤用肥皂洗手

不干净的手部每平方厘米有上百万个细菌,只要方法得当,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既简单又有效的办法,最好用流动水及肥皂洗手。每次饭前便后要洗手。触摸眼睛、口鼻之前要洗手。双手被呼吸道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立即洗手。

2、咳嗽、打喷嚏须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随地吐痰,或者打喷嚏、咳嗽时不掩口鼻,会将大量含有致病菌的飞沫带到空气中,并引起疾病传播,比如:痰液干燥以后,其中的致病菌可以播散到空气中,我们随时可能吸入,当我们触摸或拾起地上的东西时,手上会沾上这些致病菌。

3、勤开窗户,勤通风

空气污浊或流通不畅可能使致病菌在空气中滞留, 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和流通特别重要,要勤开窗户,勤通风。

4、不共用毛巾、牙刷等个人用品

与他人共用毛巾可能会传染红眼病、性病等,共用牙刷、剃须刀、注射器等则可能传染艾滋病、乙肝等疾病。

5、保持饮食卫生

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吃不洁及未煮熟的肉或水产品。

6、做好个人防护

注意避免与可疑患者或动物密切接触,居家照顾传染病患者时,要注意戴口罩和洗手;养殖、加工或屠宰牲畜时,需佩戴口罩、手套、帽子,穿工作服;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7、接种疫苗

适龄儿童应严格按照免疫接种部门的要求接种疫苗;被猫狗咬伤,应尽早接种狂犬疫苗;同时也应为家中的宠物接种疫苗。

8、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很多传染病发病早期都有前驱症状,越早发现往往治疗效果越好,因此怀疑患传染病应尽早就医。如咳嗽、咳痰超过2周,应尽早就医,以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的排查或诊治;有过高危性行为的话,要尽早做艾滋病咨询和筛查检测。

9、积极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

加强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坚持体育锻炼,并注意饮食营养、劳逸结合,从而增强身体抵抗力,有效抵御传染病入侵!

告别陋习,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积极预防传染病,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讲究卫生好习惯 注意防病勤洗手

室内通风勤开窗 清洁卫生除四害

咳嗽喷嚏吐痰时 别忘纸巾掩口鼻

不喝生水手抓食 生吃瓜果洗干净

营养休息和运动 增强体质病可防


中小学生常见传染病的日常预防知识

一、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在夏、秋季节高发,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及食物,如果被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污染,这些病原体经口进入胃肠道,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或损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大多数消化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除发热、咳嗽、流涕等共有特征外,不同的肠道传染病还有一些特异症状:

1. 甲型或戊型肝炎:有不洁饮食史,发热,皮肤发黄。

2.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消化道传染病预防关键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

1. 管好饮食:做到不吃不洁、未熟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

生熟分开。

2. 管好水源:做到不喝生水。

3. 管好粪便:消化道传染病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未经消毒,

不准乱倒。

4. 消灭苍蝇、蟑螂、老鼠。

健康提示

预防肠道传染病九字真经:

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预防肠道传染病口诀

把好病从口入关 管好饮食与粪便

饭前便后要洗手 生熟食物要分开

隔餐食物要加热 煮熟煮透保安全

不喝生水手抓食 生吃瓜果洗干净

清洁卫生除四害 大家一起把病防

二、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腹泻,以腹泻为主要症状,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婴幼儿经常腹泻还可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已知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多数为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细菌感染性腹泻一般以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则以秋、冬季节发病较多。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症状为腹痛、腹泻,每日大便次数超过3次,可为稀便或水样便,也可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休克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感染性腹泻的主要不良临床后果是因腹泻引起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对腹泻患者来说,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至关重要。为避免脱水,应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并加一些蔬菜、水果等。对于吃母乳的婴儿除继续母乳喂养外,可以添加辅助流质饮食(如米汤等),流质饮食中可加适量盐。一般不建议使用止泻药和止吐药。能口服者尽量使用口服补液盐补液,不能口服者或腹泻导致严重脱水者,应尽快到医院接受静脉输液。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听从医生的建议,不可乱用。

吃食物前、饭前便后、喂养孩子前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吃腐烂不洁的食物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措施,正确地洗手能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关键是把住“病从口入”关,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搞好环境卫生:管理好水源、粪便,消灭苍蝇、蟑螂等。

搞好食品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剩菜、剩饭要加热后食用,生熟食品分开放置,夏季注意凉拌菜卫生,防止苍蝇叮爬,不吃过期食物。

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婴幼儿的玩具应

定期清洗、消毒,避免病菌污染玩具而感染。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急性肠道传染病,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臀部等部位皮疹或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时患儿往往疼痛难忍,不能吃东西,发病后7~10天可以自行痊愈。绝大多数手足口病预后良好,但少数可发展成重症病例。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快,如果救治不及时,病死率高。

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患病对象,其中多半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中。成人也可感染,往往无症状,但具有传染性。因此,家庭成员的卫生习惯也与本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吸入被病毒污染的空气(飞沫),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由于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轻微,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且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儿童普遍易感。因此,做好家庭成员及儿童个人卫生是降低本病传染危险的关键所在,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常通风,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

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可疑症状,应尽早就医。托幼机构应定期对儿童玩具、常接触到的物品(如门把手)进行清洗和消毒,老师如发现多例有可疑症状的儿童,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四、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已有的研究和数据表明诺如病毒是引起腹泻暴发疫情的最主要病原。诺如病毒抵抗力和传染性均较强,10-100个病毒粒子就会使人感染。诺如病毒可随病人的粪便、呕吐物排出造成环境污染,在外环境,如物体表面、污水、垃圾、地表水、食物中可存活较长时间(数天至数周)。 

该病毒的传播途径易实现,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经污染的手、物体和用具,以及呕吐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传播。暴发多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工厂、大型游轮等人群聚集场所,国外还有在飞机上发生暴发的报道。各年龄组人群均可感染,感染后多在48小时内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以呕吐症状更多见,故也称之为“冬季呕吐病”,病程一般2-3天,预后良好。 

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1. 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建议不要坚持上学或上班,特别是食品从业人员,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接触后48小时内应关注健康状况,以免传播更多人。对出现聚集性病例的学校等集体单位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关部门,并低温保存病人粪便、呕吐物、食物、水等样本并送检,以便及早开展暴发调查和控制工作,减少疾病的传播。 

2. 诺如病毒目前没有疫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应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习惯。诺如病毒感染危险因素主要为被污染的贝类、蔬果、桶装水和井水等,因此吃瓜果前,一定要洗净、去皮,贝类海水产品则一定要煮熟煮透方可食用,要选用卫生合格的桶装水,喝开水。 

3. 诺如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对污染的物品、用具、地面、水源等消毒均需要保证含氯消毒剂的浓度方可起到作用。 

4. 尽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性较强,但是仍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目前也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通过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以及休息、饮食调理等对症治疗即可,但老人、婴幼儿及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发生严重并发症(因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导致)的风险较高,需特别关注。 

5.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与其他腹泻的鉴别主要靠病原学、临床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诊断。腹泻病人应及时就医,尽早采集粪便或呕吐物等标本进行化验检查,做到对症处理,避免滥用抗生素。

五、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甲肝主要感染儿童和青少年。甲肝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为发病高峰期。甲肝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如果发病后不及时治疗,部分可导致重型肝炎,甚至引起死亡。接种甲肝疫苗可以预防甲肝。

甲肝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没有接种甲肝疫苗和没有得过甲肝的人吃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如鱼虾贝类或喝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都有可能患病。如果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发流行,如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流行,4个月内发生31万例,就是由于食用受粪便污染的未煮熟毛蚶引起的。

生食与熟食的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不喝生水,不生吃食物,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甲肝的风险。

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有资料显示,甲肝疫苗接种后保护力可超过10年。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为18月龄儿童免费接种甲肝疫苗。

六、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两季,传播迅速、流行性强。常见的有流行性感冒、结核病、麻疹等。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人如果在人群密集、通风不好的环境中随意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有可能造成很多人染病。用手接触被污染物品后,如果没有洗手,再触摸眼睛、嘴、鼻也可能把病原体带入人体。

主要症状

呼吸道传染病一般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咳嗽症状,水痘、流脑、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还伴有皮疹。

除发热、咳嗽、流涕等共有症状外,不同呼吸道传染病还有一些特有症状:

1. 流行性感冒:一般高热(腋下体温≥38℃)、乏力、头痛及

全身酸痛等症状明显,而普通感冒的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

2. 麻疹:口腔黏膜有黏膜斑,发病3~ 5天皮肤出现斑丘疹。

3. 肺结核:慢性咳嗽(持续2周以上),午后发热(往往是低

热),伴乏力、盗汗,或有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1. 要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的良好卫生习惯,尽量避免用脏

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

2. 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绢或纸巾掩住口鼻,或用上臂衣袖

遮掩。

3.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 如果有发烧及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咳痰超过2周,要怀疑是否得了肺结核,应自觉戴上口罩并尽快就诊。同时应注意减少与其他人的接触,避免传染他人。

5.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流通不好的公共场所,必要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

6. 注意饮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可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7. 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儿童应按时完成计划免疫,按时接种麻疹、水痘等疫苗,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可以打流感疫苗预防流感。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口诀

飞沫传播流行快 呼吸道传染病大家防

勤洗双手保清爽 居室通风保清新

咳嗽喷嚏吐痰时 别忘纸巾掩口鼻

发热咳嗽早就医 减少接触戴口罩

公共用品勤清洁 流行期间少串门

合理营养多运动 体弱年少打疫苗

七、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一般分为甲、乙、丙3型,其中甲型流感容易变异,可以引起反复流行和大流行。流感多发于冬春季节,有高度的传染性,传播速度极快。流感的主要表现为高热,伴有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流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孕妇、老年人、婴幼儿、肥胖及有慢性病的患者容易感染。

流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出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吸入这样的飞沫就可能被流感病毒感染。接触了被含有流感病毒的唾液、鼻涕、痰液等污染过的日常用品,再用脏手揉眼睛或摸口鼻也有可能被感染。

流感病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向外传播。为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衣袖(肘部)等遮住口鼻,以切断传播途径。流感除通过飞沫传播外,还可通过黏膜接触传播,因此,要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通风,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均对流感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在流感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或参加大型集会等集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不到患者家串门。

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适用于任何可能感染流感病毒的健康人,每年在流行季节前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1年。流感疫苗对人体的保护可达70% ~90% ,即使在接种后患上流感,也能减轻其症状,降低并发症概率。建议孕妇、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以及医务人员接种流感疫苗。

八、肺结核

肺结核是我国发病、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我国现有500万肺结核患者,每天有近3000人发病。肺结核患者若不及时治疗,会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肺结核。“近距离咳嗽、喷嚏”是肺结核传播的主要方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传染性肺结核病人一年中可能使10~15人感染结核菌。学校、工厂等集体生活场所,由于人群高度聚集、通风不良等因素,容易发生暴发流行。肺结核的典型症状是持续(2周以上)的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特别是伴有胸痛、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吃普通抗炎药没有明显改善时,应高度怀疑肺结核。怀疑自己得了肺结核,应及时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及时诊治肺结核,患者症状较轻,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较小,康复较快。并且,肺结核患者在发现和治疗之前的传染性最强,而一旦开始治疗2~3周后传染性就大大下降,因此及时诊治可大大降低传染家人和亲友的概率。患者外出时应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我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均设立了结核病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和定点医院。结核病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对痰涂片、胸片等肺结核主要检查项目实施免费政策,并对确诊患者免费提供国家统一方案的抗结核药品。肺结核诊治优惠政策不受户籍限制,流动人口到任何地方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都可以享受上述肺结核诊治优惠政策。

肺结核患者需要进行全程督导化学药物治疗,不规范或中断治疗易产生耐药性肺结核,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与预后,只要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可以彻底治愈。

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是预防包括肺结核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平时注意加强营养、强身健体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降低患肺结核的风险。

九、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由麻疹病毒引起,临床上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以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黏膜斑。未接种疫苗和未感染过麻疹的儿童是患麻疹的高危人群,其中5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目前,麻疹尚无特效药,肺炎是小儿感染麻疹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重症肺炎可引起心衰,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

麻疹传染性很强,在未普遍接种疫苗的地区或儿童密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易发生流行。成人也可患麻疹并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发生暴发流行。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发病前2日到出疹后5天。眼结膜、鼻、口咽、气管分泌物中均含有麻疹病毒,而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出疹后10天仍有传染性。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给他人。

由于麻疹传染性极强,而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因此,对麻疹患者应进行居家或医院隔离,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至10天。麻疹患者外出就诊时要戴口罩,尽量减少到人多拥挤、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避免传染他人。

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目前国家推荐的免疫程序是儿童在8月龄时接种第一次,1岁半接种第二次,6岁接种第三次。由于大龄儿童和成人麻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5年内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40岁以下人群也应积极接种。

儿童及成人聚集场所如出现多例有持续性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斑丘疹、口腔黏膜斑等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发病前有与其他患者接触史的,极有可能是患上了麻疹,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病”,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患者会出现眼部剧烈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人群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病后免疫不能持久,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型别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红眼病”的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染,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通过密切接触患者或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与患者共用毛巾、脸盆等,或者接触患者摸过的东西,如门把手、生产工具、娱乐用品、玩具,被患者污染过的游泳池、洗脸盆中的污水传播。

预防“红眼病”应注意个人卫生,尤其需注意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擦眼晴。个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洗脸最好用流水。在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浴池和游泳池,做好个人防护。

目前“红眼病”尚无特殊有效的疗法,临床上根据病情会采用不同的滴眼剂进行治疗。因此,出现眼睛红肿、畏光、流泪、眼球痛等症状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随意使用眼药水,以免延误病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高度传染性及人群普遍易感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因此,对病人采取隔离,对防止家庭成员间、群体间接触传播极其重要,隔离期至少7~10天。患者应注意休息。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现多例可疑病人,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患者的洗漱用品应消毒,禁止患者进入公共浴池及游泳场或参与社交活动。

十一、狂犬病

狂犬病是病死率高达100% 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狂犬病疫情有连续快速增长的趋势,自2005年以来我国狂犬病报告死亡数始终处于各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数的前三位。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其次为猫、猪、牛、马等。但一些貌似健康的犬、猫等的唾液中亦可能带有病毒,也能传播狂犬病。人感染狂犬病最主要的途径是被病犬和其他带毒的动物咬伤、挠抓伤,狂犬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和注射狂犬病疫苗,可大大降低狂犬病发病的风险。烧狗毛敷伤口等偏方无科学依据,不能预防或治疗狂犬病。

被咬伤后应立即用20% 的肥皂水或1% 的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伤口(当时若无条件,也可用清水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但绝不能用嘴去吸伤口处的污血。

冲洗后用医用酒精或碘酒反复擦洗、涂抹来消毒伤口,如一时没有以上消毒用品,应立即到医院进行伤口处理,切不可耽误时间。处理眼内的伤口时,要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一般不用消毒剂。

对动物咬伤或抓伤的伤口及时正确处理和全程注射狂犬疫苗是治疗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因此,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处理伤口,并尽快去医院就医。

处理口腔的伤口应在口腔专业医师协助下完成。如伤口较大较深,出血较多,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到医院后,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

加强犬、猫等哺乳动物的管理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因此,饲养犬、猫等宠物,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定期为犬、猫注射狂犬疫苗,携犬外出时,应束犬链,由成年人牵领,必要时给犬戴嘴套或者将犬装入犬袋、犬笼等,防止咬伤他人。

中小学生膳食指南

一、了解食物,学习烹饪,提高营养科学素养

儿童期是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要认识食物、参与食物的选择和烹调,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更要积极学习营养健康知识,传承我国优秀饮食文化和礼仪,提高营养健康素养。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开展儿童少年的饮食教育。家长要将营养健康知识融入儿童少年的日常生活;学校可以开设符合儿童少年特点的营养与健康教育相关课程,营造校园营养环境。

二、三餐合理,规律进餐,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儿童应做到一日三餐,包括适量的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豆类坚果,以及充足的奶制品。两餐间隔4~6小时,三餐定时定量。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35%。要每天吃早餐,保证早餐的营养充足,早餐应包括谷薯类、禽畜肉蛋类、奶类或豆类及其制品和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三餐不能用糕点、甜食或零食代替。做到清淡饮食,少吃含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快餐。

三、合理选择零食,禁止饮酒,多饮水少喝含糖饮料

零食是指一日三餐以外吃的所有食物和饮料,不包括水,儿童可选择卫生、营养丰富的食物作为零食,如水果和能生吃的新鲜蔬菜、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或坚果。油炸、高盐或高糖的食品不宜做零食。要保障充足饮水,每天800~1400ml,首选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更不能饮酒。

四、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适宜体重增长

儿童应做到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正确认识自己的体型,保证适宜的体重增长。营养不良的儿童,要在吃饱的基础上,增加鱼禽蛋肉、或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超重肥胖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心理健康,要通过合理膳食和积极的身体活动预防超重肥胖。对于已经超重肥胖的儿童,应在保证体重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摄入,逐步增加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

五、增加户外活动,保证每天活动60分钟

有规律的运动、充足的睡眠与减少静坐时间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并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儿童少年要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做到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其中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抗阻力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视屏时间每天不超过2小时,越少越好。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一、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谐,对自己孩子能否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

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的、实际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于发生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

有的家长具有“重钱轻学”或者“学习无用”的思想,可能给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

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

完满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出现自私、对他人施暴、喜怒无常、性格孤僻、情绪烦躁、忧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二)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三)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个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缺憾与不足,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品格的形成。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等教育误区、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及学校教育管理不合理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二、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全体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4.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

设立心理服务室和悄悄话热线信箱,建立心理网络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

6.兼顾对学生家长宣传和指导

家长应注重亲子关系和谐,学会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用其所为,促其所成。

7.心理拓展训练

通过个人及双人项目、沟通项目、破冰项目、团队协作项目等心理拓展活动,促进学生信赖关系的确立,学会目标设定、挑战压力、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和解决问题,从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健康素养66条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能促进健康。

9.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

10.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

1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2.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4.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15.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17.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3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8.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9.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骤然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

20.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2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22.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23.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24.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25.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6.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

27.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28.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29.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

30.少饮酒,不酗酒。

31.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

32.拒绝毒品。

33.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

34.讲究饮水卫生,注意饮水安全。

35.经常开窗通风。

36.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

37.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38.膳食要清淡少盐。

39.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40.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

41.不滥用抗生素。

42.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43.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

44.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45.妇女怀孕后及时去医院体检,孕期体检至少5次,住院分娩。

46.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6个月后合理添加辅食。

47.儿童青少年应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48.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养成良好习惯。

49.孩子出生后要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50.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51.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

52.家养犬应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血清和狂犬病疫苗。

53.在血吸虫病疫区,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及时进行预防性服药。

54.食用合格碘盐,预防碘缺乏病。

55.每年做一次健康体检。

56.系安全带(或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57.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

58.安全存放农药,依照说明书使用农药。

59.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煤气中毒。

三、基本技能

60.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61.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

62.会测量腋下体温。

63.会测量脉搏。

64.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志,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

65.抢救触电者时,不直接接触触电者身体,会首先切断电源。

66.发生火灾时,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会拨打火警电话119。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