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京畿红迹: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

本期“京畿红迹”我们探寻的第一处红色地标是位于北京平谷的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

京畿红迹: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

“打不垮的鱼子山”

提起鱼子山,不少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提起位于北京平谷的京东大峡谷景区,很多人都会知晓一二。

这条风景秀丽的大峡谷,在八十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它是八路军打击日伪军的“伏击线”,同样,也是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命线:八路军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村民们也是从这里,将物资运往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野战营盘。这里留下了军民浴血奋战的诸多印迹。

在峡谷景区入口的停车场,有一座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它是那段辉煌历程的最好见证。为了庆祝建党百年,这座纪念馆在修葺一新后,带领人们更好地感受峡谷里的红色基因。

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

鱼子山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平原向山地过渡带,背靠燕山山脉,与盘山遥相呼应。1938年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三十四大队扎根冀东时,便确定鱼子山为落脚点。经过几年的发展,鱼子山成为冀东一带的抗战堡垒。1940年9月,在鱼子山建立了平谷第一个党支部——鱼子山党支部。

当年鱼子山党支部成立的地点,就在距大峡谷不远处,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桃棚村的一个小山洞里。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桃棚村党支部书记符宝森,向记者介绍了当年鱼子山党支部成立的过程。

1938年6月17日,八路军第四纵队三十四大队驻扎在这里后,一边帮老百姓干活,一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很快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鱼子山的老百姓也开始接受抗日救国的思想,三十余名青壮年迅速建立起了这一带的第一支民兵队伍。

当时,八路军第四纵队三十四大队最紧迫的任务是攻打平谷县城。六七月份正是汛期,7月19日黄昏,民兵带着八路军第四纵队三十四大队的战士们,冒雨从鱼子山出发,他们蹚着齐腰深的水,在峡谷湍急的水流中穿行,冒雨奔袭至20里外的平谷县城。民兵们扛着用于登城的梯子,带着铁镐、绳子等工具参加战斗。城内的日伪军做梦也没想到,八路军雨夜“天降”平谷城。日伪军溃不成军,天亮时,平谷县城便被解放。但是后来,因为敌强我弱,平谷县城再次失守。八路军也转入敌后作战,鱼子山抗日根据地进入壮大时期。

随后,中共蓟平密联合县西北办事处在鱼子山成立,地方党建工作随即展开。在此之前,蓟平密联合县只有零星的党员,还没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1940年9月下旬,在蓟平密联合县西北办事处区委书记江东的主持下,6名党员在桃棚的山洞里,召开第一次支部会议,鱼子山党支部正式成立。当时支部的6名党员是:王世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于锡元、符运广、王世发和谢凤宽,还有一名预备党员符连芳。符宝森说:“鱼子山和桃棚当时是一个行政村,所以叫鱼子山党支部。”

鱼子山党支部成立后,党员们以鱼子山为中心到平原地区的杜辛庄、马各庄等村发展党员。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党员发展到120人;到1941年底,共发展党员540余名,成立了54个支部。鱼子山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战斗堡垒。

成立党支部之后,鱼子山根据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共同抗击日伪军。村民们或支援前线,或站岗放哨,靠着集体的力量,历经艰难险阻,最终迎来了胜利。

王宝成是土生土长的鱼子山人,他从小就对家乡的红色印迹非常了解。退休后,王宝成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鱼子山抗战的史料,对于军民鱼水情,他感触颇深。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百姓支援抗战的感人故事。

鱼子山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配合八路军作战。鱼子山军民发明了“活电话”:在鱼子山上,长期有50多位村民,在东西山梁上站岗,布置11道岗哨,昼夜值班,如果敌人从南来,就口令传讯,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向村里传,从山口一直传到庄北;如果敌人从北来,就从北往南传。村民们听到报信,迅速上山隐蔽起来。

除了“活电话”,民兵还在进村路上设有关卡,两侧制高点设置流动哨。全面抗日战争初期,民兵先后多次发现大队日伪军绕道进山扫荡,民兵们向村内传出敌情后,利用地形伏击敌人,灵活和敌人周旋,为乡亲们以及部队转移赢得时间。

王宝成说,当年鱼子山分布着数千亩原始橡树林,几人粗、三五丈高的橡树比比皆是。因为敌人切断了鱼子山与外界的联系,兵工厂的生产原料供应极为困难。制造手榴弹和地雷需要大量焦炭,这些焦炭都是从河北唐山运来的。敌人封锁之后,焦炭运不过来,兵工厂面临停产。鱼子山的军民发现,橡树木质坚硬,经过剥皮处理后,钉子钉不进,斧子砍不动,用它烧成的白炭,能顶焦炭用,可用于熔化铸造手榴弹和地雷外壳所需的生铁。就这样,为了保证兵工厂的生产,鱼子山的老百姓毫无怨言,将成片的橡树林砍伐后用于烧炭。

有了兵工厂,就需要向外运输武器弹药,鱼子山的老百姓自发组建“运输队”,向外运输武器弹药。由于敌人对鱼子山的封锁,村民们只能昼伏夜出,而且必须绕开敌人的据点和封锁线,翻山越岭,风雨兼程。1944年12月,年仅15岁的王希孔和几位村民,要向密云县白马关的八路军送3500多颗手榴弹,他们在通过铁路线时,为防止发出声响,用布把家畜的蹄子包裹起来,用手把着蹄子迈过铁轨,一路小心谨慎,最终按时将手榴弹送至部队。当时有一些老运输队员这样乐观总结运输队的生活:“去一次脱层皮,去两次胆壮心里有了底,去三次练出经验筋骨皮,支援抗战胜利,历经磨难人生有益。”

正是有了鱼子山老百姓的支援,在敌人的强压之下,鱼子山根据地坚如磐石,也因此留下了“打不垮的鱼子山”的美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