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曾惇

曾惇(1917-1984),字次梅,化名刘玉熹、刘百川、郑元亨等。1917年(民国6年)生于南县一小商家庭。少年加入童子团、南县学生抗日会。1936年毕业于岳郡联合师范学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任职南县民众教育馆,与教师刘毅戎创办《先声报》,进行抗日宣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至次年10月,先后任中共南(县)华(容)工委组织部长、书记和南县中心县委书记等职。

1939年7月,国民党洞庭警备司令部在南县、华容秘密捕杀爱国人士和共产党员,他因赴鄂西向中共湘鄂西区党委汇报工作幸免于难,警备司令部悬赏400元银洋缉拿他。返县后,他召开紧急会议,安排中心县委和已暴露身份的党员转移,从而保存了一部分革命力量。

1939年秋至1943年,历任中共公(安)南(县)特委、湘鄂边特委、下川东特委书记。1944年3月,赴延安党校学习。次年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6年2月,赴武汉开辟工作,为中共湖北省工委主要负责人和武汉市委书记。他以工厂技术员、钱庄职员和华中经济通讯社主笔身份作掩护,领导武汉地下党的工作。

1949年(民国38年)初,国民党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在解放大军压境的形势下,严令各机关团体紧急搬迁,还拟定破坏武汉的计划,交城防司令鲁道源实施。中共武汉市委针锋相对,制定反搬迁、反破坏的行动方案。他组织全市各区工人纠察队和商民自卫大队准备战斗,随时打击捣乱破坏之敌。同时,请武汉爱国人士李书城、张难先出面与鲁谈判,达成使鲁放弃破坏武汉的协议。鲁撤逃时,只炸毁江边的几条趸船。5月16日武汉解放,以他为首的武汉市委因保卫武汉功勋卓著,受到中共中央中原局的表彰。他先后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第二部长,武昌、江汉区委书记和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1956年9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他发现歌剧《洪湖渔歌》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立即组织创作班子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洪湖赤卫队》,并参加修改,使该片在全国赢得很高声誉。60年代初,他与编辑人员一起,总结《襄阳报》办报经验,向全省推广。他撰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等多篇文章,辑成《略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一书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不公的待遇。1978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为他恢复名誉。旋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和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常委。1984年9月病逝。遗有诗作《鳞爪集》。(来源:松滋市档案史志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