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礼(1904-1984)字陶甄,曾化名陈桂祥、李文珍,广东化州长岐镇犀湾村人,著名德文翻译家与革命活动家,1928年4月至6月,曾接替黄杰任中共松滋县委书记,组织领导了著名的九岭岗起义。
李述礼出身书香世家,自小好学,其祖父李士周乃清末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李述礼的父亲李肇统曾考取日本明治大学。1921年,李述礼考取北京正志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为本科。在学习期间,李述礼聆听了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演讲,思想有了很大的飞跃,并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他参加了学生的花圈队为孙中山扶灵、卫棺。同年 5月,因日本人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李述礼是这场运动的策划者之一。"五卅"惨案后,李述礼积极组织同学散发传单,揭露北洋军阀的罪行,得到了党的信任。1926 年,李述礼由胡曲园和杜宏远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春,他被派赴武汉,担任粤汉铁路徐家棚工会秘书,白天搞人力车夫工人运动,晚上从事北大民众夜校宣传教育工作,后被中共湖北省委派往鄂西区工作。中共鄂西特委根据省委指示,决定以瓦仓地区为中心,以远安北乡(今湖北旧县石桥坪一带)为总大本营,举行武装起义,起义总指挥李超然,当阳县委代理书记李述礼等21人组成总指挥部。瓦仓农民自卫团以攻打瓦仓区团防局为标志,打响了鄂西地区秋收暴动第一枪。与此同时,紧邻瓦仓的南乡、方家口等周边地区纷纷响应,举行武装暴动,在半月内就形成了以瓦仓为中心,1500多平方公里,12万人的革命根据地。瓦仓起义是鄂西地区秋收暴动中声势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暴动,在鄂西革命史上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诞生了鄂西第一支脱产的工农武装--鄂西挺进大队。瓦仓农民暴动后,李述礼也被鄂西一带群众誉为"农民王"。
1928年春节刚过,中共鄂西特委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决定调黄杰(徐向前夫人)来松滋工作,成立首届松滋县委,黄杰任县委书记。4月下旬,特委为了加强松滋县委的领导力量,准备发动秋收暴动,调石首县委书记李述礼任松滋县委书记,黄杰改任组织部长,决定在中秋节由松滋、宜都、枝江三县联合发动武装暴动。但因交通员不慎泄密,九岭岗起义被迫提前于6月18日。当天虽然他们英勇顽强地战斗,但在强敌围剿下,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7月上旬,黄杰和李述礼化妆撤离松滋去武汉,转赴北京。李述礼回到北京大学复学,从此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
1929年秋毕业后,他翻译了德·波林著的《战斗的唯物论》、瑞典地理学家斯·赫德著的《伟大的旅程》、《长征记》、《亚洲腹地旅行记》等大量德文著作、并参与"左联"在北京组织的《世界论坛》刊物活动。由于翻译德文成绩突出,他取得就读德国柏林大学的奖学金, 1936年9月,他取道莫斯科抵达柏林,与乔冠华(前外交部长)等人一起攻读柏林大学。不久,即与中共国外机关报--《巴黎救国时报》取得联系,成为由乔冠华等领导的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盟员,与留德学生中"蓝衣社"的反动分子作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述礼放弃学业,参加德国和全欧抗日联合会的组织工作,并担任《联合抗日报》的编辑。此后,受共产党派遣,以德国抗日联合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巴黎远东世界和平大会。1938年,他离开柏林回到重庆,参加中苏文化协会工作,在郭沫若、侯外庐主编的《中苏文化》杂志社任编辑。与任垫江女子中学校长的妻子龙守静一起做好掩护革命同志的工作和保护联络机关。
1949年,李述礼一边参与斗争,一边翻译马克思《资本论》一书。同年,他参与重庆迎接解放的筹划工作。解放后,李述礼应西北大学的聘请,就任西北大学财经学院教授,后任民族系、教研室主任。1957年元月,李述礼任民进陕西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晚年的李述礼体弱多病,行动已极为困难,但仍坚持翻译工作,他最后的译著有《马克思夫人燕妮传》,同时帮助西北大学青年教师关瑞松校译了《犹太史》(阿巴.埃班著》。1984年2月13日,李述礼病逝,享年80岁。(来源:松滋市档案史志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