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流,在这里“九曲回肠”,冲刷出物产丰富的江汉平原鱼米之乡。楚国存续约800年,在这里定都400年,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楚文化根脉。
“九百里荆江,流光溢彩;三千年楚郢,钟灵毓秀。”湖北省荆州市是江汉平原的核心区域,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荆州港码头登上轮船,顺江而下,察看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5年来,荆州市“牢记嘱托、逐绿前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保护前提下谋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强保护。
“荆州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5月17日至18日,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到荆州市调研时表示,荆州战略地位重要,拥有480多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肩负着长江大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等重大政治责任。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决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
站在长江荆江大堤眺望大江两岸,良田沃野,阡陌纵横,油菜吐荚,秧苗泛绿。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赛道上,荆州正在为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力冲刺。“强市必先强农”,在由传统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过程中,荆州市以“四化同步”为推手,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快打造华中预制菜之都,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建设和美乡村,一步步“先手棋”,一个个“大动作”,打开了引领江汉平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让田园生金——
从“望天收”到“高产田”,聚焦粮油绿色生产,扛牢“米袋子”,拎稳“油瓶子”
2022年的一组数据说明了荆州农业大市的地位:荆州有7个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90亿斤以上,其中水稻产量76.4亿斤,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水稻集中产区;油菜籽产量10.32亿斤,连续28年稳居全国市州首位;水产品产量122万吨,连续29年位居全国市州首位,其中小龙虾产量占全国的17.6%,全国小龙虾产量十强县市中荆州占有4席……
“抓好粮食稳产保供是荆州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坚定扛牢产粮大市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的应尽之责。”荆州市委书记吴锦说,荆州是国家重要农产品优质生产基地,是江汉平原大粮仓核心区,要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夯实根基,推广绿色高效“吨粮”模式,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作出荆州贡献。
初夏时节,监利市尺八镇尚禾农业合作联社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水稻田里,机声隆隆。“为农民种田服务是我的初心。”“田保姆”理事长欧阳斌笑着介绍,合作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因地制宜开展“稻-鸭”“稻-菜”“稻-虾”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提供从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代耕代种到订单收购“一条龙”的全过程产业服务。
监利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20万亩,稻谷总产量120万吨。近年来,监利大力实施优质稻提升工程,着力解决水稻品种“多乱杂”等问题,出台“监利大米”品牌创建“八个三”工程行动方案,对发展优质稻产业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实行三项奖补等政策支持。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监利压得实、压得紧。”荆州市副市长、监利市委书记韩旭介绍,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监利既有资源、有人才、有平台,也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监利坚持以全局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品种、品质、品牌“三大提升行动”,从培育市场主体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与高校合作实行科技创新、推动品牌建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着手,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农田整治前,沟渠不畅通,水进不来。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水流量能够保障全村灌溉,再也不用担心用水问题了。”公安县孟家溪镇黄金堤村村民龙公平说,一亩田能收2000多斤粮食,再加上小龙虾的收益,种地让他的腰包鼓起来。
近年来,荆州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昔日“水袋子”“旱包子”“望天收”的农田变成机械化、产业化、景观化的高产田。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035.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01.3万亩。截至2022年底,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683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66%。
“以往的油菜品种平均含油量仅30%左右,新品种‘金油杂9号’达到了51.11%,预计每亩可增收600元。”4月下旬,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洪湖市、石首市举行油菜新品种现场观摩测产会,洪湖市涌泉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周文介绍。
油菜除了榨油,还可采摘蔬菜销售。在石首市久合垸乡袁家荡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现身说法:今年稻油轮作的油菜长势比去年要好,“华油杂62”就是一个高产品种,按技术规程采摘了两次菜薹后,并不影响菜籽的产量,推广“一菜两用”是提高油菜种植效益的好方法。
4月22日,全国油菜高密高产高油技术模式暨“中油杂501”现场观摩会在江陵马家寨乡青安村举行。荆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周昌俊表示,将积极统筹谋划,调动多方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强链延链补链,做强做大菜籽油精深加工和油菜花观光旅游产业。
夏收到来,位于江陵县的湖北宏凯工贸公司已为收储油菜籽准备就绪。企业负责人徐凯介绍,新投资的7D功能型菜籽油生产线已实现量产,已推出3个菜籽油新产品及大米新产品,产值产量可观。
在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一批先进成果在荆州落地生根。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带领团队在监利、石首等地建设“双水双绿”(绿色水稻、绿色水产综合种养模式)示范区;在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彭少兵教授团队的指导下,“一种两收”省肥省药的再生稻受到广大农民青睐,洪湖再生稻面积已发展到30万亩,被认证为“国家绿色食品”。
让土货走俏——
从“菜篮子”到“菜盘子”,烹制“荆州味道”,打造华中预制菜之都
随着夏季来临,又到了小龙虾消费旺季。
2022年,监利市小龙虾养殖总面积148万亩,产量16.3万吨,连续11年全国第一。5月26日,第五届湖北·监利小龙虾节暨第四届监利毛市佬面点美食文化节举办。监利市副市长石团方介绍,近年来,监利加快推进华中商贸城项目,并在朱河镇打造水产品、预制菜交易集散基地,重点扶持小龙虾等预制菜产业,在新沟镇打造粮食交易集散基地,不断完善加工、电商、物流等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预制菜已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如何让资源丰富的江汉平原“菜篮子”,端出品质精美的大众消费“菜盘子”?
荆州市委书记吴锦认为,荆州很多地方都有特色农产品和美食,如监利小龙虾、松滋蔬菜、石首西甜瓜、公安葡萄、洪湖莲藕、江陵三湖黄桃、沙市区荆州鱼糕等,要继续加大“荆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力度,推动荆州农产品由“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变。
近年来,荆州市下好先手棋,以打造优质稻米、淡水渔业、优质油菜、生猪等重点农业产业链为抓手,提出“打造华中预制菜之都”,先后引进多家预制菜头部企业落户荆州高新区,建设华中预制菜产业园,成功举办2022首届华中预制菜之都招商大会暨首届“中国楚菜”展销会。
“监利大米”被纳入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松滋市“楚味在滋”区域公用品牌逐渐唱响荆楚。石首市创新以“鸭蛙香稻”协同种养、油菜“一菜两用”、设施农业“瓜-瓜-菜”“双水双绿”为主导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推出石首鸭蛙香稻、泥巴坨烂豆腐、石首牛骨头、万师傅卤菜、笔架鱼肚、任婆肘子等石首品牌美食,全力打响“玉石首”公用品牌。
“一锅松滋鸡,一方水土情,鸡肉鲜美、爽滑、香韧、耐嚼,油而不腻……”作为荆州十个代表性预制菜之一的松滋鸡参加招商大会路演时这样推介。松滋位于武陵山脉与江汉平原结合部,孕育了松滋鸡、白云边、洈水文旅等“金名片”。
走进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松滋市红光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地,成群的土鸡在林间穿梭。理事长章华军介绍,合作社充分利用松滋丘陵山区资源条件,坚持统一技术指导服务、品牌销售等“六统一”,将更多的农户组织在一起。2023年扩展一条屠宰生产线,依托现有电商平台,打造产业联盟,实现“松滋鸡”从农场到餐桌一条龙经营。
“我们将进一步延长加工产业链,让松滋鸡飘香全国。”松滋市重点龙头企业、神农食品董事长王金辉说,要抓住松滋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契机,咬定“养好一只鸡、做好一只鸡、卖好一只鸡”的目标不放松,助推松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靠企业支撑,龙头企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活力源泉。”松滋市委书记沈先武表示,松滋要在扩容增产、招大引强、三产融合上下功夫,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健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在生产地建设加工厂,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聚焦产业链及预制菜项目,促进龙头企业向松滋聚集。
为突破预制菜产业瓶颈,荆州打出扶持政策“组合拳”,从壮大产业集群、加大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力度等方面综合发力,一批荆州本土成长起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正不断丰富预制菜产品品类,提升产品品质,带动农民增收,走向全国市场。
湖北省级龙头企业、公安县东南醇牛肉食品公司负责人杨祖云感言,当地邮储银行多年陪伴企业成长,缓解了资金压力,将“公安牛肉”由过去餐馆的一道菜,变成了一个品类丰富的工业加工食品,进一步拓展了牛肉火锅预制菜等产业链。公司与周边农户签订种植青贮饲料保底回收协议,与部分脱贫村签订肉牛代养协议,增加农户及村集体经济收入。
“荆州要突出抓好农业产业链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加快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荆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从国表示,将以荆州建设华中预制菜之都为契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突破性抓好农业招商引资,突破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经过3年至5年努力,力争预制菜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加快建设国家级荆州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以打造华中淡水渔都、华中农产品冷链物流城、国家应急保供基地为支撑,建设农产品现代交易中心、产地集散中心、应急保供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五大中心”,为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三农力量。
让村湾有范儿——
从村民画“草图”到政府出“蓝图”,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田园风光,荷清水香。”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镇坮林村有着荆楚莲花第一村的美誉,夏日满池的绿色莲叶与民居墙体上的“清雅莲花”等主题彩绘相互呼应,满眼皆风景,人在画中游。
“群众的呼声就是工作的方向,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到群众中去,深入探索共同缔造路径。”荆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向阳在坮林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表示,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明方向、理思路、干出彩,做好共同缔造文章,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乡村振兴样板。要聚焦乡村振兴,做好系统规划,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示范带头作用,动员大家一起参与、一起出力管好自己房前屋后的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石首旅游看桃花,桃花旅游看李花山”。五一节假日期间,到石首市桃花山镇李花山村桃源小镇的游客络绎不绝。几年前,李花山村办桃花节,一时车位难找,有村民因游客的小车停在门口,索要停车费而“狮子大开口”,随之而来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带来不少烦恼。
“政府同我们想到一起了。”听闻石首市准备在李花山建桃源小镇的消息,全村沸腾,户主会、代表会一个接一个,村民、党员纷纷发言。“景区规模要扩大、不文明的要挟行为是砸桃花山旅游饭碗!”开农庄尝到甜头的老党支部书记秦必文说,“多建停车场,鼓励开农庄。”有在外打工见过世面的村民说:“玩的项目要增加、多建些民宿、农庄……”
村民提意见“画草图”,政府听民声“出蓝图”。发展蓝图绘就后,周边村民提出抱团发展旅游产业的意愿十分强烈。石首市将群众想法变办法、将布局方案变答案、将设计图景变实景,全面提升群众人居环境,举办农业实用技术、红色旅游等培训班16期,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内涵,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石首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村稳则基础牢,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民富则万事通。”石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天文表示,石首市要坚持以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共同缔造活动,全面展现石首乡村新风貌,全力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河两岸’建公园、喜迁别墅笑开颜、人居环境大改观、齐抓——共管……”3月5日,洪湖市新堤街道办事处洪林村在洪林花园小区举办庆“三八”妇女节联欢晚会,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和欢乐的笑声,村民自演的小品《共同缔造美好家园》和三句半《新家园 新风貌》,引起阵阵掌声和喝彩。
“美好环境人人创,幸福家园户户享。”洪林村党委书记易华说,通过接地气的演出,寓教于乐地向群众宣讲了“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共同缔造理念和试点成果,进一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松滋市共同缔造工作要从“试点先行”向“全域推开”。松滋市市长汪卫表示,松滋深度聚焦农业、农村、农民,持续激活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着力体现力度、温度、速度,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加快“冲刺百强县,建设示范区”提供强大动力。
“今年4月,荆州以共同缔造理念举办了首届楚文化节。”荆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辉萍介绍,这场活动广泛发动市民群众参与,共享浓郁楚风、文化盛宴,把文化力量、活动流量转化为城市能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楚文化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荣耀感。
2022年以来,荆州市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共同缔造走深走实,创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做法,形成了一套良好的体制机制,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抓三农工作,催着干、喊着干,不如带头干、领着干,荆州要结合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推进共同缔造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重心下沉、深入基层,下大气力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具体问题。”荆州市市长周志红表示,要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深刻认识到荆州作为农业大市、水利大市、生态大市,必须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荆州实践,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担当作为,谱写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