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万家乡腰店子村,成片的柑橘树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葱绿蓬勃,算珠大小的青果,掩映其中。市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朱治军正认真察看今年柑橘的挂果情况。
柑橘产业是万家乡一张靓丽的“名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争创省级柑橘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加强柑橘全产业链建设。
如何让小柑橘变身大产业,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国家级柑橘“一乡一品”示范乡创建目标,成为市人大代表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外出考察破“困局”
“村里的柑橘种植面积有近三千亩,以国庆一号等品种为主。柑橘树寿命一般在50年左右,目前这些树大多已有43年,柑橘口感和质量渐渐跟不上市场所需。”朱治军说。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从未种植过柑橘的朱治军决定带着老橘农外出“取经”,农科院、展销会、示范园……随处可见他的身影,“门外汉”打磨成行家里手。通过调研学习,腰店子村最终选择了种植“世纪红”这一品种来打破“困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对于种植新品种,橘农都有些迟疑,朱治军于是和村两委商量先试种、再推广。回收到期的发包地、多方筹集资金、寻找技术支撑……随着一个个难题被攻克,投资100多万元、占地70亩的柑橘示范园在2021年顺利建成。
技术上门解难题
柑橘品种更新,技术如何跟上?朱治军带着橘农们来到万家乡农技服务中心,找到了同为市人大代表的万家乡农技服务中心主任杨启明。
和朱治军一样,杨启明也正在进行柑橘新品种试种。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万家人,他深知万家柑橘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从长远来看,进行品种改良是必需历经的阵痛期。在该乡的湖北虹一农业种植基地内,杨启明投资10万元对43个新品种进行试种,期望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且品质一流的优良品种。
杨启明介绍,万家乡已遴选了55名懂技术、善学习的“乡土人才”组建柑橘技术服务队,在全乡开展培训、指导、托管服务,推广技改修剪、科学施肥和绿色植保技术标准。目前服务队已联系橘农1000余户,开展服务代管1372户15000余亩。
围绕国家级柑橘“一乡一品”示范乡创建目标,万家乡提出了契合实际的柑橘产业发展“135工程”,即培育1家集柑橘产业加工和服务的龙头企业、稳定扩大柑橘产业面积3000亩、每年财政列出专项资金50万元,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特色柑橘之乡的创建工作。
如今,万家乡的柑橘种植面积已突破2.3万亩,小小柑橘正逐渐成为百姓增收的“致富果”。(记者 尹力 卢星同 熊雨雯 编辑 王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