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经典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凝结而成的精神财富。它们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展现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民情风俗,呈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表达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理想。崇尚经典,敬畏经典,从文艺经典中涵养自己,提升学养、素养、修养,是当代人的一个重要课题。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上,而在所有的阅读中,对经典的阅读应该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当代青少年而言,提高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在网络异常发达,手机普遍使用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上、手机里信息呈海量发散的状态,花样翻新的信息推送,既切割了人们的时间,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同时也窄化、固化、矮化了人们的视野和价值理念。越来越碎片化、演绎化的信息传播,越来越浅薄、直接、偏激的观点表达,并不能够丰富接受者的思想,开阔接受者的胸襟,这种情形几乎不分年龄和社会阶层,已经弥漫式地成为人们的主体生活内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和手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很容易让人们的关注度随时发生分散,随时可能游走和迷失,从而以学习的理由进入,却很快坠入网络信息和手机游戏的迷茫之中。在此情形下,文艺经典就很难真正成为人们如饥似渴、疯狂吸纳的对象,而是一种“大概齐”知道的“知识点”。王蒙先生曾说,如果上网搜索《红楼梦》,会发现推送的都是视频和剧情内容,搜索《三国演义》,推送的大都是网络游戏。“四大名著”的文学语言魅力,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曲折、精妙的故事情节,却被忽略了。杰出作家的匠心独运和艺术创造无法真正被欣赏。在此情形下,更应大力倡导在青少年中开展经典阅读,让青少年真正回到书本上来。
中小学生“双减”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那些被腾挪出来的时间究竟如何支配,也必须要做好引导工作。这其中,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阅读习惯,鼓励他们多去逛书店,多进图书馆,尽可能多地远离手机,而做到手不释卷是题中应有之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条件,今天的人们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但同时,“过来人”也时常会怀念过往。对知识的渴望,对读书的热爱,从经典中获得的共鸣,经典带给自己的思想启迪、精神力量、艺术美感,成为很多人记忆中最宝贵的内容。事实上,对经典的阅读从来都不会对学生的学业造成耽误,反而会促进青少年打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增进他们对获取知识的热望,时常有人会问,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写作能力,我以为,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习惯,变成日常。
经典中所拥有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其宏阔、正大的气象,只有通过对原著的阅读和理解才能真正感受得到。经典作家自身的人生历程、创作出发点,也都应成为人们了解、理解作品的必要途径。以鲁迅为例,即使在网络时代,鲁迅的热度也从未减弱,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网红”。在一定意义上,这种传播有助于保持鲁迅的社会影响力。但不可否认,八卦鲁迅、庸俗化鲁迅,通过虚假编造曲解、误解鲁迅的现象时有所见。青年鲁迅树立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志向,为拯救国民精神觉醒而呐喊奔走的创作实践,在当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当中被遮蔽了。强化鲁迅不宽恕、刻薄的形象,演绎鲁迅好玩的轶事,限制了人们对他作为现代以来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认知。
基于这种现象的观察,我与不少青少年学生和中小学教师面对面交流,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是时候要为传统经典的当代传播而呼吁了。广大青少年对真正的经典也同样充满了了解的热望。这是一件非常值得认真去做、努力去做好的事业。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2年3月11日第2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