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长眠着6500多名在册延安籍有名或无名烈士。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构筑起永恒的精神丰碑,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祖国的功臣,是人民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不朽。
王若飞、秦邦宪(博古)、叶挺、邓发……一个个英烈名字的背后,承载着一段段红色的传奇故事。日前,记者来到延安“四八”烈士陵园,追忆英烈足迹,感悟英烈崇高的革命精神,汲取奋进不息的精神动力——
飞机失事,多人罹难
冬日里的延河水缓缓流淌,远处的山坳里散落着零星积雪。
背枕青山的延安“四八”烈士陵园松柏苍翠挺拔,陵墓台两侧高大的白杨树静静地守护着在此长眠的革命英雄。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早一座高规格烈士陵寝地,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博古)、叶挺等13位“四八”烈士和张浩(林育英)、关向应、张思德等15位在延安牺牲和病逝的革命先烈。
沿着宽阔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一眼便能看到位于陵园中轴线的烈士纪念碑。碑高19.46米,碑顶党徽金光闪烁,碑身后呈四阶、碑下有八级台阶,寓意烈士遇难的时间,碑身镶嵌着毛泽东为“四八”烈士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烈士纪念碑碑身镶嵌着毛泽东为“四八”烈士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1937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并签订了《双十协定》。然而,内战危机并没有减弱反而日益严重。
1946年4月8日,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同机的还有刚被营救出狱的新四军原军长叶挺及其夫人李秀文和儿女叶阿九、叶扬眉,出席巴黎世界职工代表大会的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发、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等13人。
“4月8日那天,飞机由重庆飞抵西安补充油料时,延安还接到通知,称飞机会准时到达。下午1时许,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来到东关机场准备迎接久别的战友,却迟迟不见飞机……”延安“四八”烈士陵园讲解员高涛涛深情讲解。
4月8日下午5时许,西安方面回复延安:该飞机未曾返航。
4月11日,从山西传来消息,飞机飞抵延安上空时天气恶劣无法着陆,决定返回西安时迷失了方向,误入山西兴县与海拔2000多米的黑茶山相撞,机上13位同志以及4名美军机组人员共17人全部遇难。
噩耗传来,举国震惊,四海同悲……
山河同悲,各界悼念“四八”罹难烈士
沿着石阶一直走到陵园最高处,便是烈士墓台。如今,13位“四八”烈士的英雄壮举已化作一尊尊不朽的丰碑……
“为了缅怀‘四八’烈士,中共中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26人治丧委员会。”高涛涛告诉记者,“四八”烈士罹难后,举国悲恸,1946年4月19日,延安各界3万余人在东关机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及送葬仪式,毛泽东题写“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并为“四八”烈士写了悼词。会场上人山人海,花圈如同海洋。
许多老人将为自己准备的寿材让给了遇难烈士,被服厂的工人为死难者缝制了葬衣,边区的蒙古族人民用自己的文字写了挽联……延安群众陷入沉痛之中,响彻山谷的唢呐声,吹出了人们的哀思。
“黑茶山顶,延安河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事业未竟全功,岂得安心含笑去;协议实施正需努力,那堪奇祸自天来。”周恩来和林伯渠题词,朱德、刘少奇等亲自执绋、送灵下葬。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是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意思?”革命烈士王若飞曾这样说。
1944年至1946年,具有高超谈判技巧的王若飞三次参加国共谈判,以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他离开重庆前对周恩来表示“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这句话,也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皖南事变”后,“北伐名将”叶挺被国民党反动派非法关押5年2个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表示“个人之操守至死不可变”。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在“中美合作所”的牢房里,叶挺写下宁死不屈的明志诗歌《囚歌》,宣示着他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工人队伍里培养出来的领袖”邓发,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秦邦宪,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英雄已逝,但他们长眠于这座丰碑下,化作最亮的星,照耀我们继续前行。
青山埋忠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延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长眠于这片红色土地,张浩就是其中一位。
张浩(林育英)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毛泽东曾为张浩题写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图为讲解员高涛涛正在讲述张浩的革命故事。记者 李旭佳 摄
1935年,张浩带着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回国,历尽千辛万苦到达瓦窑堡。
“根据张浩传达的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高涛涛告诉记者,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1942年,张浩病逝于延安。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亲自把他的棺柩抬到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为自己的战友执绋抬棺,并且亲自题写:‘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管理处处长郭金鑫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只有张浩一人享有此殊荣。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延安,对陵园进行了严重破坏。次年,延安光复,边区政府修复了陵园。1957年,中共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陵址选在王家坪,并将对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张浩、关向应等烈士的遗骸移入园内安葬。1970年,烈士陵园由王家坪迁至延安城北的李家洼村。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如今,陵园南侧墓区还安葬着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马增明,人民艺术家、《松花江上》的曲作者张寒晖等60多位英烈。
“他们不怕牺牲,不屈不挠,坚持信仰与真理,视死如归,甘愿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76岁的李家洼村村民张凤选参与并见证了陵园的变迁,他经常会把烈士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革命先烈长眠之地,红色火种生生不息。年年岁岁,来自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员以及各界人士来此凭吊烈士英灵。
“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革命先辈的英雄故事,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精神力量。”郭金鑫说,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不仅是时代的见证,更是我们汲取力量的源泉和强大动力。
访谈与点评
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血脉——访陵园管理处处长郭金鑫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烈士陵寝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新时代,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时,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哪些精神力量?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管理处处长郭金鑫对此作了一一阐述。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无私奉献。生逢盛世,我们更不能忘却他们。”郭金鑫告诉记者,守护先烈是一件阳光的事,只有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烈士陵园这一重要红色资源,才能更好地学习他们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挥烈士陵园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红色阵地作用。
近年来,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管理处在推进烈士陵园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开展常态化整治管护,提升讲解员讲解水平,重访革命先烈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深入挖掘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同时,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管理处注重提升宣传教育功能,运用媒体宣传、社会宣传、公益广告宣传等多种方式,讲好英烈故事,使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组建了“英雄礼赞——听我来讲英烈故事”宣讲小组,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农村等地开展宣讲,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大力弘扬英烈精神,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红色档案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李家洼村,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
1946年4月8日,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同机回延安的还有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新四军原军长叶挺、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的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发及爱国教育家黄齐生等13人,因飞机失事,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
1957年春天,中共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地址迁至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将我党在延安时期以身殉职或病故烈士朱宝庭、杨森、任作民等遗骨安葬在陵园内,将“延安‘四八’烈士陵园”更名为“延安革命烈士陵园”;1970年,陵园由王家坪迁到李家洼后,将“延安革命烈士陵园”更名为“延安人民公墓”,此后,张浩、关向应、施章、张思德等革命先烈墓也迁入;1984年,将“延安人民公墓”重新恢复为“延安‘四八’烈士陵园”;2015年,“延安‘四八’烈士陵园”更名为“陕甘宁边区革命英烈纪念馆(延安‘四八’烈士陵园管理处)”。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于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列为“现场体验教学点”;2009年被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