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建筑·党史印迹】这场秘密大营救历时十多个月 数百名文化名人全员脱险

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特别是“皖南事变”以后,许多文化精英和爱国人士先后从沦陷区和国统区辗转来到香港。1941年12月8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一天,日军大举进攻香港,并于12月25日占领香港。

香港沦陷后,日军四处搜捕上了黑名单的“抗日分子”,还发出告示,要旅港文化界人士前往日军指定地点“报到”。当时,被困香港岛的著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范长江、胡风、夏衍等名列其中,情况非常危急。

在中共中央指挥部署、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主导下,一场历时十个多月的秘密大营救跨越粤港澳三地,不费一枪一弹,无一人牺牲,无一人被捕,护送800多名文化界精英、民主进步人士等成功撤离香港沦陷区。

连夜赶路 乔装离港

1941年末香港沦陷前后,中共中央及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多次急电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廖承志等,要求其组织协助文化界知名人士安全离港。

当时,因“皖南事变”来港的大批文化名人处境岌岌可危,为躲避轰炸与追捕,茅盾等人不得不四处搬家。在廖承志的指挥下,港九地下工作人员通过报社和书店等文化人密集出入的场所,很快与他们取得联系。

几经周折,1942年1月9日晚,廖承志终于成功集结起第一批离港的茅盾、邹韬奋、叶以群、戈宝权等人,趁巡逻的日本士兵换岗时,藏在木船的舱板下,趁着夜色从铜锣湾渡海抵达九龙红磡。

茅盾一行取道西线陆路,也是大营救中撤离人数最多一条路径:从九龙出发,来到元朗十八乡,翻越大帽山,再从落马洲渡过深圳河,辗转进入宝安抗日根据地。

他们乔装成离港难民,他们脱下了显眼的西装、旗袍,换上长衫等便装,在荒僻的山间小路上连夜赶路,随时提防土匪的勒索,以及日军和国民党部队的盘查。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1942年1月13日,最先出发的茅盾一行人走了四天四夜,终于到达深圳白石龙村。他们被转移到附近山林里的草寮暂时安顿下来,为防止暴露行踪,草寮里既不能生火烧饭,也没有热水洗澡。文化名人们在白石龙村的停留时间短则不到一周,长则四个月,随后便朝惠州方向前行,被护送至东湖旅店落脚。

早在1941年11月,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就接上级命令,伪装成香港富商,提前租下东湖旅店的二层,同时经营“东和行”“源吉行”两家商行。

他一面以煤油、布匹、药品、留声机等战时紧缺物资,上下打点关系,换取张光琼等国民党官员的信赖与情报,一面为营救文化名人筹措资金。

当时东湖旅店的第三层被张光琼长期包下作为私人处所,卢伟如等人以接济避难亲友等名义,悄无声息地在张光琼等国民党官员“眼皮子底下”完成了一批批文化名人的陆续转移工作,诠释了一句老话: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作为最后一位成功获救的文化人士,1942年11月,邹韬奋经历了十个多月的生死突围,终于到达苏北解放区。他的脱险,标志着这场惊心动魄的文化名人大营救,以无一人被捕、无一人牺牲的结果,取得了全面胜利。

大营救的全线告捷,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于保护中华文脉、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留存有生力量更是意义深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