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岁到80岁,他学山歌、唱山歌、搜集山歌、整理山歌、传承山歌,是名副其实的“山歌大王”。
金秋丹桂香,记者采访“山歌大王”宁远俊。他住在卸甲坪土家族乡白竹园村。大山深处,只见83岁的宁老坐在木椅上,两眼炯炯有神,精神矍铄。
学习山歌,他用青春唱明天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唱山歌是土家族山民世代传承的遗风习俗,“匹夫匹妇,讴吟土风”。每到劳动时节,山寨便成歌的海洋。
祖父会唱山歌,母亲会唱小调,宁远俊自幼深受家庭熏陶,跟着家人学唱山歌。家里的山歌学完了,他就去向其他人学。一年冬天,他到外村学歌,路滑摔跤,右臂骨折,仍一边学一边记。
1955年,宁远俊创办一支宣传队。买不起二胡,就捉蛇扒皮做;没有锣鼓家业,他偷偷卖掉祖传铜炊壶去买乐器……他用民歌调填上新词创作歌曲,带领宣传队走村串沟,深受百姓欢迎。
文革期间,红卫兵抄家,把他搜集整理的8本山歌集付之一炬。他凭着记忆,又偷偷记录下来。1979年,松滋县文化馆要他到县城参加文艺汇演,他连夜用山歌调填写新词,第二天一唱成名,获得创作与演唱一等奖。
搜集山歌,他用生命燃烧事业
1982年,宁远俊调到公社文化站。当时全国民间文学普查启动,宁远俊的任务就是搜集整理山歌。培训时专家告诉他,搜集山歌是为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为人类做贡献。宁远俊觉得重任在肩,决心把爱好当事业做。
一把二胡,一支笔,一个本子,一把伞,一个电筒,宁远俊背着这些工具穿山越岭,以歌会友,走到哪唱到哪,二胡一拉,欢声一片。
50岁生日那天,下大雪,宁远俊拜访一位老艺人,走到600米高的凤凰淌村,不小心滚下山坡,不省人事。后来被山风吹醒,他才发现两颗门牙被撞掉,浑身又痛又冷,只好爬到附近山寨借宿,休息一晚又马不停蹄去找人。
他步行150里到湖南石门求教,获歌上百首;他带病去五峰拜访老艺人,3天3夜记录566首;他雨夜爬过铁索桥,差点被山洪冲走……让他难忘的是没有笔和纸,妻子一声不吭把猪卖了,到集镇上给他买回钢笔、墨水、纸张和一对二胡弦。
从1982年进文化站到1997年退休,15年时间,宁远俊为抢救这些脍炙人口的土家山歌和优美的原始唱腔,他徒步湖南、湖北乡间2.5万余里,走羊肠小道,穿峡谷河滩,翻千山万岭,到过2省5县20多个乡镇上千个村,采访对象500多人,搜集整理山歌3.5万余首。他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播出。
传承山歌,他用余生追赶时间
宁远俊退休20多年来,仍活在山歌里。从早到晚,琴不离手,歌不离口。累了,到躺椅上休息片刻;醒来,又笔耕不辍。 宁远俊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双镲子的传承人。现在学山歌唱山歌的年轻人很少,宁远俊就把在外工作的女儿叫回来学习、传承。“以前山歌传承是靠口传心记,有几百种唱腔,很少有人完全掌握。”为解决这一问题,宁远俊近年开始为山歌谱曲。松滋市政府非常支持宁远俊,出资帮他整理出版《松滋土家歌谣故事集成》一套6本,成为卸甲坪土家族乡的珍贵文化遗产,成为土家人永远传唱的好歌词、好声音。
现在,宁远俊最大愿望就是将剩下8000多首山歌全部谱曲,流传下去,当前有13本搜集来的资料正在整理之中。他说:“与山歌做伴,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是个幸福的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