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初(1891—1953年),江苏省嘉定县(今属上海)人。他十多岁时因家贫辍学,回嘉定第一小学当英文教师得以糊口,15岁时考入陆军部上海兵工学堂半工半读学化学,以刻苦好学成为德籍教师杜博赏识的高材生。1911年吴蕴初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兵工学堂任教员,并在杜博开办的“上海化学试验室”开展化学工作。这些经历,为他后来从事化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己研制味精技术
上个世纪20年代初,中国还没有生产味精的工厂,也不懂生产味精的技术,大街小巷尽张贴着日本“味の素”的广告。吴蕴初买了一瓶日本的“味の素”,经过化验分析,鉴定出“味の素”的化学成分,就是可以从蛋白质中提取出的谷氨酸钠,即着手在家试制。没有现成资料,他四处搜集,并托人在国外寻找文献资料;没有实验设备,他拿出炽昌新牛皮胶厂支付他担任厂长的工资,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设备。他凭着在兵工学堂学得的化学知识,凭着试制耐火砖、火柴等物的实践经验,认识到从蛋白质中提炼谷氨酸钠关键在于水解过程。他白天上班,夜间埋头做实验。人手不够,就拉着夫人吴戴仪作助手,二人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研制出高质量、低成本的味精。
1923年,由吴蕴初出技术、酱园老板张逸云出资本,两人合办并获批准的中国第一家国产味精厂“天厨味精厂”诞生。产品采用佛手商标,实乃突出其产品不同于日本“味の素”从鱼类等原料中提取动物蛋白,而是完全取自植物蛋白,素食信佛者皆可放心食用。天厨味精一生产出来,就广为畅销,并远销南洋各地,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打破了日货味精长期占据中国调味品、鲜味剂市场的局面。1926—1927年间,吴蕴初的味精制造技术先后获得美、英、法等国的专利,开创了中国化工产品在国际上获得专利的先河,吴蕴初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味精大王”。
不断突破日用化工技术
随着天厨味精产品的畅销,吴蕴初又根据所产味精的化工原材料需要,在上海相继创办了天原电化厂、天利氮气厂、天盛陶瓷厂等“天”字号化工企业,填补了中国近代氯碱、化学陶瓷工业的空白。吴蕴初为了自产盐酸,到越南海防盘下了一家因经营不善而停业的法国人办的盐酸厂(即法国远东化学公司)。机器运回上海后,不料负责装机出货的法国工程师技术不佳,竟然不能胜任,幸而吴蕴初自己懂技术,亲自领导装机出货的工程技术工作,终于顺利完成了天原电化厂的建厂和投产工作,使天厨味精得以完全采用国产原料,并使味精成本大幅度下降。
“天原”即天厨原料之意。吴蕴初从电化化学的阴阳两极联想到“太极生两仪”,于是把“太极”图作为天原产品(主要有烧碱、盐酸、漂白粉等)的商标。天原电化厂成为中国第一家电解化学工厂,被视为中国食盐电解工业的鼻祖。盐酸出货之后,日本货的盐酸首先被打倒;烧碱本来是英商卜内门洋行的主要商品之一,是固体碱,天原则改做液体碱,同时设法降低液碱的含盐量,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便于本地工厂使用,受到用户的欢迎。
当时,由于电解食盐工业在国内尚处于空白,吴蕴初觉得对这方面的生产技术了解还不够,因此于1932年去美国了解生产情况,回国后,他对厂内一部分生产工艺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后来,他又派遣厂内一名技术员去美国一家工厂实习,以培养专业人员,继续改进生产工艺。同时,吴蕴初搜集国内外有关电解工业的资料,于1934年自制电解槽获得成功,在国内化工界传为奇闻。这使天原厂成为国内第一家设备基本国产化的化工原料企业,并开创和拓宽了中国民族化工企业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不久,天原进行了一次扩建,把电槽从原来的1列增加到6列,机器设备也逐步改进。
吴蕴初始终强调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例如,天利氮气厂成立时的设备就是他在1932年去杜邦公司考察时花18万美元买下来的。1934年春,吴蕴初亲自到德、法等国去看机器,最后从法国买进了全套硝酸设备。为了掌握硝酸的生产技术,他在法国作了较长时期的参观学习,回来之后,亲自主持试车,并顺利投产。抗战期间,他又积极去国外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资本组织形式的管理理念。
积极回报社会和国家
吴蕴初一向衣着朴素、态度谦和,从来也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代的求学窘境。他觉得企业资金有余,应该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
首先,他考虑到味精发明权报酬的安排。他致函公司说:“味精虽由蕴初启其端,然有今日之发达,全赖同事之努力及社会之赞助,故自本公司成立之日起,蕴初决定只保留发明权而牺牲所应得之利益。”他建议将发明权报酬的25%分给职员,25%作为社会公益金,50%作为公司特别公积金。这个办法延续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其次,他决定建立慈善基金会。1931年,他发起成立了“清寒教育基金协会”,该基金会所筹资金,专门用以奖励那些攻读化学专业而家境清寒的学生。之后,他又聘请当时的专业人士共同管理他的财产,定名为蕴初公益基金委员会,抗战胜利后,又将味精发明权所得的钱归并入该基金会。
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为支援抗战,吴蕴初收购了大批的核桃壳,烧制活性炭,制造防毒面具,准备无偿送给当时奋勇抗战的十九路军(后因十九路军撤离上海而未能如愿)。1938年,吴蕴初又以天厨味精厂的名义,购买1架战斗机支援抗战,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献机爱国”抗日模范。
抗战时期,天厨味精厂迁往重庆,为了培养技术人才,他又在重庆大公职业学校及中华职业学校建立“天厨”奖学金。抗战期间,吴蕴初教导自己的后辈要“蕴志兴华,家与国永”。他说:“做一个中国人,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他的信念就是“致富不忘报国”。即使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他仍积极创造条件生产,在重庆和宜宾,先后建成了天原渝厂和天原叙厂,全力支援抗战。同时,他的企业又向香港发展,打开了美国的味精市场。
抗战胜利后,吴蕴初返回上海,为复厂而奔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化工企业在国家的支持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当吴蕴初怀着激情想投身于新中国的化工事业之际,却于1953年10月不幸病逝,终年62岁。临终前,他对其后辈吩咐道:“你们今后要照着国家指引的道路走下去!”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12月10日第7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