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要搭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使生态产品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市场上得到显现和认可。但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以完善。其中,合理利用和优化市场配置,有效保护生态资源,逐步构建转化路径,方能更好地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产权明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生态系统由森林、草地、水流等各种形态的生态要素即自然资源构成,生态产品产业化经营及其交易需以自然资源产权明晰为前提和基础。为此,需要明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构建生态产品市场化基础。
首先,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科学清晰的产权制度能够提供持续的市场激励、稳定预期和发展动力。在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要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界定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的产权主体及权利内容。创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实现形式,推动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担保、入股等权能。
其次,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要充分认识自然资源资产的公共属性,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制。一是要厘清政府权能边界。一方面,明晰不同层级政府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江河湖、湿地等生态功能区,及石油天然气、贵重稀有矿产资源等的产权。另一方面,完善共治共管、共享收益机制,促进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和集约开发。二是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建立生态源头地区保护、绿色保护地区搬迁、生态外部性付费等制度,推动不同地区间、不同行业间、河流上下游间、流域间的生态补偿。三是要丰富生态修复激励形式。一方面,推进集体土地整合优化,以宅基地复垦收益分成激励异地搬迁、村庄改造,鼓励林相改造,提高大搬快聚、退耕还林质量效益。另一方面,优化承包经营权制度,引导资本投向山田山地,推动规模农业、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通过推广“河权到户”治水模式保护溪流生态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再次,建立次级产权收益分配制度。除物理产权外,生态调节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的产出也是一种类似“著作权”的“知识产权”。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使生态产品生产者和研发者有公平的机会从中受益,以此释放生态产品价值创新创造活力。
促进生态资源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找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促进生态资源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以打通转化通道,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现实环境生产力,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一是要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务必要与区域具体情况相结合。其一,发展生态农业。根据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动植物生态特性,合理布局食(药)用菌、稻鱼共生、蔬菜、中药材、茶叶等农产品,促进高山农业产业发展。其二,利用开发好区域优势资源。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开发水电资源,确保生态流量与自然和谐。以高品质水体为基础,孵化一批水经济市场主体,开发高附加值特色涉水产品,构建水经济创新发展链条。另一方面,创新高山气候价值化路径,研发罐头压缩空气等产品,发展森林康养、气候养生等产业。其三,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为适应现代生态旅游消费需求,发展艺术文创、乡愁体验、户外运动、民宿经济等旅游产业。同时,结合景区建设,加快县域景区间交通配套建设,形成黄金旅游带。
二是要做好特色生态资源的综合开发。对资源型地区来说,要从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出发,因地制宜作出合理安排,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首先是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竹木、食品、中医药等特色资源产业。其次是以专项政策支持大健康、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药用植物园、食用菌精深加工孵化园、生物医药科创园等产业园建设。同时,立足种质资源优势,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如珍稀濒危植物类、药用植物类、生态修复植物类等特色珍稀种质资源的生态产品。再次是合理布局开发风能、太阳能、抽水蓄能,推动磁动能、氢能领域、储能技术等绿色能源领域的市场化开发,打造绿色能源基地。
三是要坚守实体经济之根,推动转型升级路径。坚持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企业清洁化生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打造生态工业特色产业链。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深度加工,推动生态产品多元化开发、多批次利用。三是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实施循环低碳试点工程,综合开发矿地形成可利用地,使工业园区尽快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构建生态产品市场配置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
一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市场主体参与的生态产品供应模式,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首先,以实现资源减量化利用为原则,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污水处理、固废处理、节能环保等绿色发展相关价格机制。其次,完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科学评估生态产品潜在价值,探索建立服务全国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构。
二是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通过完善市场化手段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首先,根据地区区位、地理条件、生态环境、人均产出等情况测算基本用能、排放、碳减排等指标,避免高能耗重污染地区指标高、后发展地区指标少现象,同时积极探索开展以清洁能源供应、碳减排量抵扣能源消费总量改革试点。其次,健全生态资源有偿使用体系,推进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建立按碳汇、水质量、空气质量等生态贡献程度的“以奖代补”机制。同时,创建生态补偿的市场化平台,促进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领域。
三是建立生态信用制度体系。建立生态信用制度的目的,不仅仅是将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赏罚分明”的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增强环保理念,主动将绿色作为发展底色。一方面,建立生态信用档案、正负面清单和信用评价机制,将破坏生态环境、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等行为纳入失信范围。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与金融信贷、行政审批、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挂钩的联动奖惩机制。
(作者系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1年11月10日第7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