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春阳 陈俊龙)酿酒生产是时间的艺术。一代代酿酒工作者们,在时光里沉淀,用灵巧的双手,用生生不息的师徒传承,弘扬并创新传统工艺,勾兑出美酒的自然之香,酝酿出饱含情怀与温度的传世佳酿。
经人事,炼匠心
清晨,阳光穿透晨雾,文家立已来到白云边酿造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是1989年退伍来到白云边的,这么多年来就干了一件事——就是酿酒。”文家立说。
在进入白云边之前,退伍复员的文家立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全家挤在一个30多平的小屋里,为了养家糊口,他做过木工、泥瓦工。
那个时候酿酒全靠手工操作,比较原始,工作强度大,效益也不好,很多人想要离开。但文家立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觉得做人就应该爱岗敬业,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办事实在,做人踏实,文家立很快便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1994年,文家立担任白云边酿造三车间的班长,负责安全和生产工作,正式成为浓酱兼香型优质原酒酿造技艺的传承者。“工作中没有将就,不要因为有经验就轻科学......”成为文家立的信条。
小班组,大家庭
在白云边,培养一个成熟操作工需要一年半到两年,而培养一个合格的班长,则最少需要5年。身为班长,到了装甑的环节,文家立总是第一个上阵。到了出窖时,也是他第一个跳到2米深的窖池里。对他来说,窖池就是酿酒的宝,每一个点损伤,他都会及时补上,即使在严冬,他也总会捧着厚泥,在冰冷的窖池里精心涂抹......
2014年,白云边生态酿造园投入使用,拉开了白云边机械化酿造生产的序幕。酒气弥漫的车间里,操作机的轰鸣声、高高挥舞的铁锹......成为白云边酿造车间的最美景象。
随着管理方式的变化,文家立班组的员工起初在认识和执行上与管理标准存在偏差。为班组同事找回工作状态,成为文家立搬进生态酿造园后面临的最大困难。
“我会在工作间隙,与班组每一名员工拉家常,随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耐心解释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直到他们理解为止。”文家立通过与同事交心,帮助他们走出困惑,重回正轨。
白云边生态酿造园,成为他们的“另一个家”。
“老”班长,新气象
2021年,白云边生态酿造园首次试行“大班长”制度,文家立被车间推荐为第一任“大班长”,同时担负起三个班的酿造生产任务,成倍的考验向文家立袭来。
“从那一刻起,我就要为39个兄弟、甚至是39个家庭的未来负责,我感到压力巨大”。文家立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就得迎难而上,攻克难关。他带领几个班的班长,一起抓生产、抓安全,回归传统工艺,在抓好酒醅水分和高温堆积工序等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生产。
“每次开班前,他都会提前对机械设备进行操作检查,去窖池检查升温发酵情况,并做记录。”员工向家华介绍。
修一颗匠心,精一门技艺。在无怨无悔的坚守中,文家立守护住了产品质量和安全,赢得了多项荣誉。30余年中,文家立的班组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个人多次荣获“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称号。今年,文家立带领班组首次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再获松滋市经济开发区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岁月如歌,人生如酒,岁月酝酿,越醇越香。文家立用一生热情,浸润在白云边的世界中,与酒对话,书写着酿造工匠的诗与远方。(编辑:王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