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根据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酿酒技术,成为世界上较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很早懂得饮酒,与酒结缘,从王侯将相到普通百姓,从日常生活到重大祭祀礼仪,都离不开酒,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纵览中国文化的发展,酒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成为礼仪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酒文化虽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历史的经验角度讲,酒文化有着众多需要反思和总结的地方。这是因为,历史上有的国君因嗜酒而误国,有的人因嗜酒而自毁前程,因酒坏事的教训太多。如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的商纣王害人、误国,最终众叛亲离,商朝灭亡;楚国大将子反贪恋饮酒,即使打了败仗也饮酒,最终失去战机而自杀;张飞战前饮酒,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等。事实上,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酒的贻害无穷,周公在辅助成王时颁布了一篇著名的政令《酒诰》,根据《尚书·周书》的记载,诰文中要求“无彝酒”,要求人们平时要少饮酒以避免造成粮食浪费;“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如果发现,要处以刑罚;“戒湎酒”,严禁各级官员统治者沉湎于饮酒作乐,指出酒是大乱丧德的根源。由此可见,周公把饮酒问题放到了国家治理的政治高度,强调了饮酒行为事关国家大事,事关政权安危的问题。
同样在历史上将饮酒的适度与规范视为一种政治责任的还有高允。高允是北魏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字伯恭。最初为中书博士,迁侍郎,授太子经书,并修国史。文成帝时,位至中书令。后在文明太后时,他开始参决大政。作为北魏王朝的元老,历经五帝,从政要职达几十年,对国家治理有着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被重新召回做官的时候,写出了一篇十分重要的奏章《酒训》,献给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而对于这篇文章的目的,正如他在《酒训》文章中表达的那样:他被皇帝诏令之后,收集了过去因酒而败坏德行的事例,以此作为《酒训》,并经过自己努力思考和虚心求教,思考和借鉴往事,以此作为警戒。显然,高允清楚地表明了写作该文的目的就是以历史上因饮酒而败德的行为起到国家治理的警示作用。正是因为文章有着众多的警示良言,对此,孝文帝非常看重,始终将其放在自己的床头,作为座右铭。
纵览《酒训》整篇文章,虽然较为简短,但是道理深刻,从历史经验教训、社会风气等角度对酒文化进行了论证,以此警示北魏统治者的国家治理。《酒训》首先指出了酒文化的实质,不是在于饮酒,而在于一种礼仪,一旦背离了礼仪就会失去饮酒的本意。《酒训》讲:远古的圣王和乡民共同聚会饮宴时,只用水来代替酒祭祀祖先,用浊酒与乡民共饮表达不忘祖先看重百姓的情意。饮酒彰扬人们相敬的礼节,在礼仪上互不亏欠。饮酒如果不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意,就违背了饮酒的宗旨。显然,高允从饮酒文化的实质出发,指出了饮酒的真正含义和正确方式,那就是饮酒在上古更多的是一个礼仪,而非真正的为了嗜好而饮酒,况且指出上古饮酒就是一种礼仪行为,因而以水代酒才是正确的行为。
同时《酒训》又阐述了历史上嗜酒所带来的危害教训,以此告诫北魏当权者莫贪杯,指出饮酒会误国:遍观过去朝代的成功和失败,很多都是由酒引起的。比如高允就指出:商纣王因为嗜酒而使得国家灭亡,周公发布《酒诰》而使得国家昌盛;子反因为贪杯而丢失了性命,而汉代的穆生不善饮酒,可以喝醴(古代非常清淡的低度酒,类似于现代的啤酒),因而才能成就大的事业。由此可见,嗜酒可以图一时快乐,但终究会误国又误人。
《酒训》还指出嗜酒会带来个人精神上、肉体上的损害,乃至危及生命。《酒训》指出饮酒对个人性情、思想上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过度饮酒,可以使人性情变得比较迷乱。对于这种情况,即使哲人也不能免俗。更为严重的是,饮酒的危害对于官员政务和百姓生活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危及其生命。《酒训》讲:做官的,喝了酒,就荒废政事;老百姓,喝了酒,就不听命令。如果不加节制,久而久之,就会致病。岂止是致病,还会失去生命。对此饮酒的评价,高允用一个谚语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其益如毫,其损如刀。意思是对于饮酒的作用而言,有利的是微乎其微,有害的则像刀割一样。具体而言,所谓有益的方面,只是人们得到一点酒的味道罢了,它的益处不是很少吗?但是有害的方面,不仅减少年寿,还会迷乱心志,它的害处不是很大吗?所以“无以酒荒而陷其身,无以酒狂而丧其伦”。
同时《酒训》还指出了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正常酒文化状态:《诗经》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讲朋友之间的仁义。做官的应该劝告大家,发表文告来禁酒,这才是臣对君所尽的职责。“节酒以为度,顺德以为经。悟昏饮之美疾,审敬慎之弥荣。”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7月16日第7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