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6月14日,陈德铭出生于江苏扬州。1921年至1928年,他先后在扬州实验小学、江苏省扬州中学初中部读书。
1928年秋末,陈德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投入革命斗争,创办了《夜枭》《地硫》等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思想。在初中三年级时,因反对反动当局的教育政策,联合进步学生,向全省各中学发出书面呼吁,号召一致行动,实行罢课,而被反动当局列入黑名单,逃离扬州。
1929—1930年,陈德铭在镇江中学读书。“九一八事变”后,时任镇江中学学生自治会学术部长的陈德铭,积极组织同学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编刊物,出墙报,广泛宣传抗日,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与“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因而再次被学校开除。
1932年,陈德铭在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毕业后,进入光华大学学习。在此期间,他经常参加学生和工人运动,同时积极参加“左联”领导下的一些进步文化活动,并经常以“素风”“烛光”“袭常”等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专栏和《时事类编》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后因身份暴露,遭国民党当局追捕。这期间,陈德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秋,陈德铭辗转至日本明治大学攻读历史。课余时间,勤于笔耕,除在日本报刊上发表外,还经常向国内报刊投稿。
1937年春,陈德铭提前回国,在私立扬州中学当历史教员,并与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0月,陈德铭和江上青等发起成立“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陈德铭被推为常务理事,负责对外联系,推动了古城扬州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11月,沪宁线城市相继沦陷,扬州危在旦夕。陈德铭与江上青等组织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离扬辗转四省十六个市、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一路上,陈德铭等全靠一双脚板,跋山涉水,餐风露宿,还要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行程1800多公里。
1938年4月,根据长江局指示精神,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江文团”集体参加了国民党第五路军(后改为第十一集团军)总政训处,编为“救亡工作团策动第二组”,在田家庵、寿县等地驻军并开展宣传活动。
1938年夏,集团军总政训处取消,军师政训处改组成政治部,原救亡团二组的成员,除少数同志外,分别加入国民党一三一师、一三八师和一七〇师政治部政工队。陈德铭在一三一师政治部任秘书兼政工队长,同时任该队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
1938年10月初,在参加武汉会战的外围作战时,陈德铭不顾自己患病体弱,仍将乘船转移的机会让给了从战场上下来的重伤员,坚持骑马随军行动,不幸从马上跌落水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在陈德铭牺牲的前两个月,他给妻子李学贤写了信,这也成为陈德铭的绝笔。原信如下:
学贤,我们不但要保全生命,并且还要尽可能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使得我们的生命有意义有希望。我不但平安地活在世上,并且活得非常有生命力,非常有前途。一路跋涉尝到有生以来未吃过的苦,但是它并没有把我们磨析得垂头丧气。我决没有一刻忘记了家,决没有一刻忘记了你和孩子,没有你们我一个人是谈不到快乐的。上次在汉口巧遇耀礼表弟,听到女儿阿迷夭亡的不幸消息……我没有勇气去告慰你,学贤,咬着牙齿吧……阿迷永远在我的脑子里,她永远是我的第一个孩子,我最爱的女儿。新孩子既然健壮,但亦望多多爱惜他。一个孩子死了没有见到爸爸,一个孩子生了也见不到爸爸。学贤,我们眼泪没有办法止住了,我不能再写了,最后为我好好侍候祖母、外祖母、父母亲。方便的话,望你寄点相片来,家里人的、你的、孩子的都要。
铭,挥泪写成,八月四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