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28天建起“争气桥”桥头堡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1968年,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通。这座桥,打通了京沪铁路的“咽喉”,实现了沟通南北的梦想,被称为“争气桥”。

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技术成就和现代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和记忆,其中的“三面红旗”桥头堡,因特色风格风靡全国,被广为模仿。珍藏于江苏省档案馆的南京长江大桥18个档案卷宗,包含大桥的规划设计、建设竣工、工程配套和世界宣传展示等内容,完整记录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全过程。2015年4月28日,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在档案中,有一组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图,还原了“三面红旗”桥头堡设计的全过程,向大家讲述了28天建起桥头堡的奇迹。

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中国人民着手筹建的一座跨越长江下游的公铁两用特大城市桥梁,工作艰巨复杂,当时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少见。

江苏省档案馆资源开发处处长周云峰介绍,当时,关系到桥梁整体形象的桥头建筑艺术造型十分重要,要求具有雄伟壮丽的外貌,把正桥与引桥恰当地衔接起来,达到协调美观,同时还需要具有崭新的时代特征,显示我国勤劳勇敢的人民在飞跃前进中的豪迈气概。

为了充分展示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展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大桥工程指挥部动员全国建筑界力量,集中智慧进行桥头堡设计。各个高校、设计院积极参与设计,提交方案58个、图纸144张参与评选。

“送来的方案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侧面对称型、侧面不对称型、桥跨连接型、封闭和半封闭式以及其他类型五种。在设计风格上既有中国的亭台楼阁,也有西式的城堡宫殿。可谓是千姿百态、五花八门,体现了当时国内建筑界最高的设计水准,也体现出当时百花齐放的创作自由。”周云峰说。

最终,时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助教钟训正(现中国工程院院士)提交的“红旗”方案得到了肯定,并由周恩来亲自审定。周恩来指示,红旗的颜色要鲜艳,并且要永不褪色。

1968年,在设计人员连续几天的奋战下,桥头堡急需的几千张施工图纸全部完工,开始正式施工。经过多部门协调配合,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仅用了28天便建了起来。2016年,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16年,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全封闭维修改造,修葺一新的米黄色桥头堡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原真性和完整性,全新亮相的“三面红旗”雕塑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