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

1937年7月7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日,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8月上旬,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下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10月初,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在国共两党中央举行谈判的同时,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也于八九月间进行和平谈判。和谈成功后,11月,红军挺进师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当时,在全面抗日的大好形势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特别重视干部培训工作。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除了加紧练兵外,还在凤林、玉青岩、冠尖、大屯开办了3期军政干部训练班,学员是部队连级和地方县级以上的干部。三期军政干部训练班的教学内容,基本精神都一样,有三大题目:一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关系;二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党的独立性的关系;三是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干训班的学员都是部队和地方工作的骨干,阶级立场坚定,斗争经验丰富,但普遍缺乏革命理论和党的政策的系统学习。因此,学员的学习热情很高,认真听课。经过培训,学员们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抗日形势和任务,而且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特别是从理论上加深了对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认识。

为培养更多的抗日干部,特别是培养青年知识分子干部,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决定在举办干部训练班的同时,以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救亡干部训练班的名义,借用山门畴溪小学校舍及其旁边的一所旧教堂,筹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1938年1月5日至7日,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在《浙瓯日报》刊登《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创办救亡干部训练班招生》公开招生,并在温州城区九柏园头、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政治部、平阳北港民教馆设立报名地点。浙南各地进步青年闻讯纷纷报名,一些外地的知识青年也赶来参加学习。1月15日,抗日救亡干部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学习抗大校风,实行军事化管理。教员和学员都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全体学员135人,编成1个中队、3个分队、10多个小队。学校开设4门课程,粟裕讲授游击战术,黄先河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林国廷讲授哲学,张忍之、梅康讲授政治经济学。此外,还另设两个讲座,陈雨笠讲授群众工作,连珍讲解民族先锋队工作。

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开学后,抗日游击总队便移驻到学校旁边的龙井庵。粟裕在这里撰写了《游击战术讲授提纲》讲稿,并为学员讲授了26课游击战术。

3月15日,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第一期结业。大多数学员被分配到浙江各地,担负起浙江抗日的伟大历史使命。创办于平阳山门的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是当年南方八省14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抗大式干部学校。它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抗日青年干部。因此,它办学时间虽短,但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抗日救亡干校为新四军和浙南地方党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不少人在抗日战场上壮烈牺牲,幸存下来的人,大部分在党、政、军内担负领导职务,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位于原山门畴溪小学西侧。校舍原址呈U形,东西两边各有1幢6间2层木楼和1间厢房,称为东楼和西楼。楼下为教室,楼上为教员和学员寝室。北边的教堂作为大礼堂。现仅存西楼,占地210平方米。校园里有一片桂花林,为刘英、粟裕当年所种。1985年,西楼经整修,辟为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纪念室。纪念室门口上方悬挂着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手书的“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匾额。

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