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盏永不熄灭的思想明灯

“在党内、在人民中,他(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1939年,刘少奇在延安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党的建设理论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共产党员修身养性的警世钟和座右铭。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员数量从抗战初期的4万多人发展到1938年底的50多万人,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党员数量迅速增加,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入党目的也各不相同,思想状况一时错综复杂,很多人连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都不明白,更别说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了,这给党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教育和改造已经加入党的多少带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的党员,是我们党内一项重要的经常的任务。”党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让刘少奇有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共产党员要加强修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939年7月,刘少奇受邀为延安马列学院讲党的建设。他分两次给学员演讲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应《解放》周刊邀请,刘少奇把演讲稿整理出来,准备发表。毛泽东审阅后认为,这篇文章“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应尽快发表。1939年8月20日至9月20日,《解放》周刊第81期、第82期、第83和84期合刊,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题,分3次发表。

文章发表后,很多读者来信要求出单行本。1939年11月7日,延安新华书店出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单行本。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出版后,成为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学习的经典文献,很快就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和敌占区传播开来。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脉相承,刘少奇的其他党的建设和党员修养著作也广为传播,成为党员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文件。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档案馆保存着《解放》周刊第81期刊载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份珍贵的文献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科书,80多年来始终焕发着耀眼的思想光芒,指引着无数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