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松滋简史(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治理整顿的进行

党的十二大以后,中共松滋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十二大精神,推动松滋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松滋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过程中,也出现一些缺点和失误。为此,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市场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结合松滋实际,对全县经济环境进行了治理整顿。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982 年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涌现出一批专业承包户。1983 年 3 月,县委成立扶持专业户的有关机构,各社(镇) 都成立专业户服务公司。全县筹集资金 132 万元,支持专业户的发展。次年,开发荒山、荒水的专业户出现,有的承包荒山多达 500 多亩,有的承包荒水多达 400 余亩。5 月 18 日,松滋县专业户协会联合会成立,为湖北省第一个农村专业户协会。11 月,县委召开“两户一联”(专业户、个体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经验交流会,充分肯定“两户一联”这种生产经营形式,要求各级党组织给予大力支持。到年底,全县“两户一联”经营组织达到 16462 个,其中新的经济联合体达到 462 个。

由于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两户一联”生产经营组织的迅猛发展,人民公社原有的一些经营管理制度逐步被废除。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 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1984 年 3 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和省委、省政府(1984)8 号文件精神,撤销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 建立乡级人民政府。全县在 10 个区、4 个县辖镇之下建立了 47 个乡政府和 7 个镇政府。

1983 年以后,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对产品的产量、质量、 成本实行承包责任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职工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在扩 大企业自主权方面,部分工厂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基础上还试行厂长(经理)招聘制,初步实现了企业责、权、利的有机结合。1983 年, 全县国有企业实行第一步利改税,1984 年,又实行了第二步利改税。

在这一阶段,湖北率先在全国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原沙市市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1983 年,沙市的综合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1984 年 5 月,全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总结推广了沙市的经验。5 月 22 日,省委、省政府就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意见。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意见结合松滋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制。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走工商联合道路,抓生产促经营,实行产销挂钩、产销见面, 并积极帮助企业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系。

由于实行企业生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制度,县内工业出现新局面。1984 年,全县 265 家县属工矿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1.78 亿元,是 1978 年工业总产值的 2.7 倍。自 1981 年以后,全县工业生产逐年稳步发展,产值增长幅度依次为:1981 增长 10%,1982 年增长 30.4%,1983 年增长 39.2%,1984 年增长 24.5%。

在县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流通体制改革也进一步深化。1983 年, 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合理调整、统筹安排各种经济形式的商业在市场上的经营比重,个体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到 1984 年,全县有个体商户 3536 户,从业人员 7200 人。1983 年,松滋县供销合作联社成立,恢复了合作商业性质,实行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随之,全系统实行经营责任制,并对企业进行整顿,改革人事管理和物价管理制度。1984 年,基层社属门市部、分销店由报账制改为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

城镇改革初步取得成效,科技体制改革也获得长足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围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县的目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进科技人才管理,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基本形成政府、 企业、社会共同办科技的新格局。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纷纷成立。1979 年,设县科学技术协会,到 1984 年,全县已有 14 个学会,会员 963 人。 同年春,县科委根据各战线科技水平及当时亟待解决的课题,下达科研、 试验、引进、示范等 15 个项目,主要有早稻新品种引进与品比试验、棉研制、X-1 型甲花新品系“3247”试验、“福宁”白菜良种引进、“红花 1 号”花生新品种示范、柑桔保鲜剂试验、“蜂花”啤酒生产工艺研究、高频振动筛的基香蕉水研制、“909”麻痹瘫痪治疗试验等。这些项目大多在年内按计划完成。

6 月,县科委对全县 1982 年至 1983 年科技成果开展征集、鉴定和评价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对 26 项科技成果奖获得者予以表彰。其中突出的科技成果有:1979 年县灯泡厂研制的 E 型防眩目汽车灯泡,经鉴定,这种灯泡已赶上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获国家科研成果三等奖;1980 年县农业植保站编写的《稻飞虱纵卷叶螟迁飞规律》一书,获得国家农业科研成果一等奖;1983 年县锅厂应用李凤荣负责完成的泥模压铸工艺生产的铁锅,获湖北省铁锅质量评比第一名;1984 年白云边酒厂研制的兼香型白云边酒,获得国家银质奖、轻工部金杯奖和湖北省一轻工业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5 年,县科委实行管理方式上的改革,由过去的单纯科技管理型转为面向基层、面向乡镇企业、面向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综合服务型。一是开拓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1978 年到 1984 年,全县共取得科技成果 114 项,但直接用于生产的不过 30%。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县建立科技开发服务中心,与科技情报所、科研所配合,开展技术市场工作。 仅一年时间,县科委组织 320 项技术市场活动,参加活动的达 1500 多人次;与外地 60 多个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横向联系,聘请技术顾问 500余人,引进科研成果或技术共 250 项,签订意向性合同 30 项。二是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为了不使科研与经济发展脱节,确定全县科研项目 23 项,其中列入国家科委 1 项、省 1 项、地区 2 项。1985 年,除油除锈钢铁磷化剂的研制、三代杂交鲤鱼的引进试验与小面积套养示范、国家科委下达的小型风帆船研制任务等都较好完成。此外,县内蛇类人工繁殖、饲养技术被省科委列为重大科研项目。三是加强科技人才管理。1984 年 12 月, 县委作出《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实好知识分子政策的决定》,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待遇、生活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了若干具体规定。所有这一切,妥善地解决了大量党内和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调动了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五届县委紧紧抓住改革这个中心环节,促进了松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的胜利完成。1985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5.3 亿元,比 1980 年翻了一番,超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 农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粮、棉、油、猪、鱼五项皆创全县历史最高记 录。1985 年,农业总产值 3.3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67%。工业立足本地资源,进行了行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了生产,增进了经济效益。1985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 2.089 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 39.3%。经济活跃,市场繁荣,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1984 年 8 月,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来松滋检查工作,在县直干部座谈会上对松滋改革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1 月 17 日至 22 日,松滋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 370 人,政协松滋县第七届全体委员、县直各单位局级负责人和各区(镇)人大工作联络员列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听取并审议县长阮成仁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并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决议指出,今后 3 年的主要任务是:“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继续抓好农村改革的同时, 加快以城镇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大会还选举产生了第十届县人大常委会委员 25 人,其中正副主任 7 人;选举了正副县长 6 人以及县人民法院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会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全县得到贯彻执行。《决定》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决定》精神的指引下,松 滋以城镇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并不断深化。

一是改革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共同发展。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贯彻执行,比较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变。1984 年底至 1987 年,全县城镇个体工商业和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乡镇集体工商企业猛增至 1302 家,是全民所有制工商企业的 2.8 倍。由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上升,全县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 7 亿大关,达到 74693 万元;工业产值的比重第一次超过农业产值,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 59.3%。但是,全民所有制经济虽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却仍占绝对优势。正是由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改革进一步深入。全县工交企业根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普遍建立起责、权、利相结合的多种经营承包责任制。引进和改造了 32 个项目,创造出 15 个省优、4 个部优产品,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5 年初,电磁阀厂招聘厂长,李美明揭榜自荐,经过一年治理,该厂完成了各项承包指标,全年实现产值 250 万元,比上年增长 34.4%;税金增长 98.2%;职工收入增长 11.2%。随着改革的深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体迅速发展起来。截至 1986 年 4 月,全县有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的工业企业 36 家。县灯泡厂与省灯具厂联合生产汽车灯具,1985 年,该厂生产的汽车灯泡产值达 320 万元,占全厂工业总产值的 34.7%。 横向经济联系范围跨京、沪、冀、鲁、湘、苏、川、贵、陕及两广等 13个省、市、自治区,引进资金 294.6 万元,实行技术协作项目 49 个,开发新产品 25 项。杨家溶水泥厂与省骨干企业华新水泥厂在科研生产上实行联合以后,使用复合矿化剂和低温煅烧技术,1985 年节约原材料开支 7 万元,产品质量大大提高。此外,县委、县政府帮助企业广开经济信息窗口,在全国 14 个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开展市场调查,扩大松滋产品销 路;还设立县经济协作办公室,立足松滋,近依沙市、宜昌和常德三市, 远依长江和珠江两个三角洲,服务企业开展横向经济联系。1987 年,县 委、县政府还在工业生产部门广泛开展“双增双节“运动,致力于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大大加快了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这一年,全县实现了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 27.3%的速度。

在全县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还对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商 业、劳动工资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二是农村改革又有突破性进展。198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副产品的统派购制度, 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其余多数产品逐步开放、自由交易。县委、县政府在贯彻执行《十项政策》中, 领导农村进行第二步改革,即以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为主的流通体制改革,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双层经营(集体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进一步扩大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年全县林、 牧、副、渔业总产值达 1.21 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 37.4%,比 1980 年增长一倍。在农村第二步改革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5 年,全县乡镇工业有煤炭、化工、建材、造纸、印刷、纺织、机械、电力、皮革、 服装、食品、加工和生活用品等 14 大门类共 815 家企业,产值达 5066.6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 10%。到 1987 年,区(镇)、乡(镇)、村、 联、户五个层次的乡村企业发展到 20155 家,从业人员达到 70749 人,总产值超过 3 亿元,接近农业总产值。

三是科学教育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1985 年 3 月和 5 月,中共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决定》。此后,县委、县政府又把科教体制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加快技术成果向生产能力的转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1986 年至 1987 年, 全县安排科研项目 17 个。省、地下达实施项目中有 6 项投产,初步形成2400 多万元产值的生产能力,年创利税 450 万元。兼香型 38°白云边酒已具有年产 380 吨的生产能力。县科委坚持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引导和服务企业拳头产品的发展及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1987 年 8 月,县科协向县委呈交《关于我县实施“燎原工程”计划的报告》,《报告》根据省委办公厅(1987)24 号文件精神的要求,确定松滋在今后五年内要培养、巩固、提高 2000  户科技示范户,并通过他们帮助 2000 贫困户脱贫;带动10000 农户走上科技致富之路;培养 50000 名农业科技知识青年。11 月, 县委以松发(1987)30 号文件转发县科协的《报告》,从此,“燎原工程” 在全县拉开了序幕。

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改革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1985 年 10 月,执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的教育体制,撤销县教育局,设县教育委员会主管全县教育事业。县教委成立后,即着手制订《九年义务教育规划(草案)》(该《草案》于 1987 年 3 月由县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1986 年,在教育战线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要求明确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倾向, 树立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大教育”观念。

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县教委对中小学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在小学段,以创优、观摩等活动推动教改;在中学段,实施以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此外,逐步实行电化教学。 县教委以实验小学为试点,着手装备电教仪器。接着又给松滋师范、县机关幼儿园、涴市、刘家场中小学等 6 所学校配置电教设备,并投资 8 万元建成一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

11 月,县政府批转县教委、县劳动人事局《关于发展我县职业教育的报告》,职业教育在全县得到迅速发展。在实施教育改革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改善教学条件。从 7月开始,组织 170 多人对全县 545 所中、小学校舍及课桌凳进行普查,查出危房 3644 间(占校舍总面积的 21.8%)和课桌凳大量缺乏的情况。对此,提出坚决落实“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的目标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21 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教委、 计委、财政、税务、民政、银行等部门负责人紧急会议,研究解决学校危房措施。在全县动员集资捐助 320 万元,对所有危房进行了改建和维修, 更新课桌凳 8900 套。10 月,经地区验收确认,基本实现“一无两有”目 标。

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1985 年 3 月,根据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和省委、地委对整党工作的部署,县委成立整党工作指导小组, 并在县直部、办、委、局开始第一批整党,以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和组织严重不纯的问题。参加第一批整党的有 74 个单位 95 个党支部,党员 1397 人。通过整党,查处违纪党员 51 人。根据第一批整党所揭露出来的问题,县委下发了《关于纠正新的不正之风中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为下一段全面整党提供了经验。

12 月 26 日至 29 日,在第一批整党结束时,中共松滋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 380 人,代表全县 25639 名党员。大会讨论并通过了阮成仁所作的《坚持改革,开拓前进,为胜利推进我县“两个文明” 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作出《关于松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松滋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29 人,候补委员 3 人;选举产生县纪委委员 17 人。在县委六届一次会议上选举阮成仁、赵仲涛、周书明、吴安桂、朱才昕、刘学文、 张光喜、彭宏达等 8 人为县委常委,阮成仁为县委书记(全县第一次民主推荐县委书记,经中共荆州地委批准后于 1985 年 3 月 21 日就任),赵仲涛、周书明、吴安桂为县委副书记。届中先后增补袁良宽为县委副书记、 吴大安为县委常委。

1986  年,在结束第一批整党的基础上,继续分三批开展对县直企事业单位和区(镇)、乡、村的整党工作。到 1987 年 6 月,县、区(镇)、 乡、村四级整党全部结束。参加这次整党的有 1390 个党支部,25508 名党员。通过整党,予以登记的党员 24735 人,占参加整党人数的 99.26%; 缓期登记的 103 人,不予登记的 77 人,因故暂挂的 4 人;对 326 名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党员进行了组织处理,其中清除出党 91 人。在整党过程中,按中央“彻底清理,不留隐患”的要求,在原“揭、批、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核查“三种人”(指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 打砸抢分子)工作,对立案审查的 29 人全部结案;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清理和处理;对一些涣散软弱、工作打不开局面的领导班子作了适当调整。

在抓整党工作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加强。1986 年 9 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县委在宣传贯彻《决议》中,把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是加强党员干部教育阵地建设,对党员干部进行了普遍的理论教育培训。全县区级党校发展到 12 所,新办乡镇和战线党校 37 所,有1082  个党支部建立了党员活动室,添置电化教育设备 18 台(套),分层次轮训党员干部 16625 人。其次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再是强化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1986 年底, 国内一些城市发生少数学生上街游行事件,社会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由于县委注重思想建设,县内政治局面安定团结,为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抓思想教育的同时,县委重视和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1986 年 1 月,县委发出《关于开展党风党纪和机关作风大检查的通知》,在全县开展机关作风整顿。2 月 1 日和 15 日,先后召开县直机关干部大会,并决定利用三个月时间,大抓整顿机关作风和端正党风工作。在整顿中,对各单位巧立名目、滥发钱物,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违章违纪建私房等问题进行了清理和纠正。与此同时,对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公款请客送礼、大吃大喝、大操大办以及搞封建迷信活动等不正之风进行 了查处。

1987 年上半年,普遍推行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县委及其以下 1591个党组织都相继建立了党建工作制度,把党要管党的原则落实到实践中。 县委还制定了《区乡组织工作考评细则》,按《细则》要求,对全县 410 个副局级以上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了民主测评。

1988  年 7 月,县委在王家桥镇办点,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到 1990 年 7 月,全县分期分批进行了党员“评处”工作,对参加评议的 27399 名党员普遍进行了一次党员标准教育。在党员“评处”中,妥善处理不合格党员 712 名,其中清除出党 183 人。

三、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大会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闭幕以后,县委陆续召开乡镇党委书记会议、六届四次全体会议和县、 乡镇、村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使全体党员干部明确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树立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1988 年 1 月,松滋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 294 人,大会听取并审议了县长赵仲涛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作出相应的决议。会议选举产生省第七届人大代表 12 人,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21 人;选举产生正副县长 5 人,以及人民法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 长。

在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以后,松滋国民经济跃上了新台阶。但是,与全国一样,也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1987 年以后,通货膨胀加剧,社会生产和消费总量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经济秩序混乱。1988 年夏季,在经济秩序特别是流通秩序的混乱状况没有得到扭转的情况下,中央宣布开放大部分商品价格,实行价格改革“闯关”。但这一决策未能充分考虑国家、 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结果诱发了全国性抢购风潮,影响社会安定。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1988 年 9 月,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市场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决定把此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省委于 10 月 17 日至 21 日召开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 决定把湖北 1989 年、1990 年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在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同月,县委召开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十三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部署全县治理经济环境、整顿市场秩序工作。在这之前,县委于 9 月 29 日举行常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松滋县治理经济环境整顿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并提出在全县开展“治理整顿”工作的 32 条具体意见。县政府印发(1988)91 号文件,要求各乡镇及县直各单位于 10 月 1 日起贯彻执行关于治理整顿的“32 条”。其主要内容是:从整治“官倒”、“私倒”入手,尽快整治流通领域混乱现象;进一步控制物价;尽快压缩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 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认真解决干部以权谋私问题。

1989 年 1 月 16 日至 19 日,中共松滋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县委副书记袁良宽向大会作了《在治理整顿中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前进,奋力夺取我县“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的报告。大会提出了县委今后的任务和工作方针。在县委七届一次会议上,选举袁良宽、赵仲涛、吴安桂、 王祖华、朱才昕、杨泽柱、吴大安、张光喜、彭宏达等 9 人为县委常委, 袁良宽当选为县委书记,赵仲涛、吴安桂、王祖华当选为县委副书记。届中先后增补裴光奇为县委副书记、陈玉清为县委常委。

会后不久,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全国再度泛滥,掀起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全县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模糊不清。《人民日报》“四·二六” 社论发表后,县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组织学习,与党中央保持一致。5 月 20 日北京部分地区戒严后,县委研究了 5 条意见发至全县, 强调政治纪律。同时还深入有关学校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稳定了松滋的局势。

“六四”北京反革命暴乱平息后,党中央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会议主题是讨论赵紫阳在动乱中所犯的严重错误,并作出相应的组织处理。 会议决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政治局常委,形成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7 月初,县委召开七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了继续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继续执行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信念。9 月,县委为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再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纯洁党的组织,制定了《关于开展内部清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县直、新江口镇 268 个单位进行了为期 3 个半月的内部清理。通过清理,澄清了一些党员、干部对动乱、暴乱性质认识不清的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和党纪教育,解决了党员、干部思想不纯的问题。

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曾多次表示,等新的领导班子一经建立威信,他就要坚决退出中央领导岗位。1989 年 11 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前夕,鉴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并逐步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邓小平正式向中央提出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并表示带头建立退休制度,结束过去实际上存在的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五中全会于 11 月 9 日通过《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并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委主席。至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 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了顺利交接。

治理整顿在全县已开展一年,但由于 1989 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的干扰,未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势头未减,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困难。12 月上旬,县委召开七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会议主题是传达贯彻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精神,研究进一步促进松滋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问题。袁良宽代表县委就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切实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工业、乡镇企业等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1990 年 1 月底,县委召开七届四次全体会议,传达贯彻党中央 1990 年 1、2、3 号文件精神。会议在全体与会者充分酝酿基础上,通过了《松滋县 1990 年—200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3 月 7 日至 9日,松滋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并批准《松滋县 1990至 200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到 2000 年比 1980 年翻两番,全县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这个计划以“八五”时期为重点, 突出农业、工业、交通、通讯、城建等内容,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松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3 月底,县委又召开七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决定》,进一步落实县委七届四次全体会议《关于转变领导作风,努力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的决定》。会后全县有 1680名干部联系 21 个乡镇、435 个村、1581 个组、1891 个农户、326 家企业 和 327 所学校,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全县抽调 660 名干部,组织 145 个农村工作组进驻后进村、贫困村和生产潜力大的村,实行包村扶贫;组织 39 个县直部、办、委、局的 89 名干部进驻 38 家骨干企业和困难企业, 开展支工包厂。

通过 3 年的努力,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压缩了非生产性建设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项目,压缩了楼堂馆所建设。全县全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额由 1987 年 8022 万元下降到 1990 年的 5000 万元,下降 37.7%。同时,加强了农业、名优产品企业的更新改造以及教育、卫生事业投入,生产建设项目的投资比重由 1987  年的67.3%上升到 1990 年的 71.8%,增加 4.5 个百分点。二是物价涨幅明显回落。1989 年,全县零售物价总指数为 101.2,比上年回落 16.2 个百分点, 低于省政府下达指数 7%的控制目标。三是流通领域一些混乱现象得到治理。全县原有各类公司 172 家,经清理整顿,撤销 13 家,合并 9 家,更名 48 家,保留 102 家。在此基础上,又以保留的公司进行整顿建设,使其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对一度盲目发展网点导致经营混乱的批发市场进行了综合治理。还先后对化肥、农药、粮油、煤炭、卷烟、食盐等市场进行了整顿,逐步理顺了专营专卖市场秩序。四是金融秩序大有好转。县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银行组织力量对全县金融系统执行利率政策、结算纪律情况进行了检查整顿,将多收的 626 笔 12.15 万元利息全部退还 245 家企业。同时,还加强了社会集资管理,共清理出集资单位 138  家,补批集资额1662 万元,清退用途不当集资款 186 万元。五是农村财务清理逐步深入。全县共组织清理专班 226 个,清理出村组及村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经济问题金额共达 1082 万元,处理兑现贪、占、挪等违纪金额 157 万元,追回呆悬资金 26 万元,收回外悬资金 371 万元,并对有严重经济问题的 73 人分别立案进行处理。此外,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处理 1989 年各种经济问题资金 355.27 万元,审减 1990 年不符合政策规定提取的农民负担资金 164.61 万元。在此基础上,组建乡(镇)农村合作基金会 15 个,以管理集体流动资金和集资融资,服务农业生产。六是整治“三乱”取得初步成绩。1990 年 5 月份开始,全面开展整治乱收费、 乱罚款、乱摊派工作,对全县有收费资格、罚款权利和摊派行为单位中的305 家进行了重点抽查,共查出“三乱”资金 640.21 万元。初步清退 128万元,上缴各级财政 72 万元。通过清理,已废止、撤销或停止执行与“三乱”有关的文件 89 个。据估算,一年可减轻群众负担 251.4 万元。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经济又走上持续、稳定、协调的健康发展轨道。

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七五”计划胜利完成。“七五”时期,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1990 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08206 万元,比 1985 年增长 1.03 倍,超“七五”计划 25.8%。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 73194 万元,是 1980 年的 8.7 倍,比 1985 年增加 2.1 倍,超“七五”计划 51.4%;1990 年财政收入 4920 万元,比 1985 年增长 1.26 倍,超计划 33%;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工资比 1985 年增长 76%;农民人平纯收入比 1985 年增长 61.8%。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交通、邮电、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松滋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城镇改革、 农村改革、科教改革协同进行的时期。县委及各级党组织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致力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使松滋经济跃上新台阶,提前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为松滋经济在 90 年代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来源:松滋市档案史志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