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松滋简史(第九章)

社会主义在徘徊中前进

1976 年 10 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所积累的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还客观存在。要使中国社会主义步入正确的发展道路,必须彻底清理这些问题,实现从根本上的拨乱反正。事实上,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人不但回避解决这些问题,还确立了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路线。在松滋,虽然随着揭批“四人帮”斗争的不断深入,县委对“文化大革命” 中酿成的一些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纠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十年浩劫造成的混乱,同时也使经济建设取得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松滋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没有完全摆脱“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处于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一、揭批“四人帮”,清理“四人帮”在松滋的帮派体系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头两年,松滋全面开展了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清查他们反革命帮派体系的斗争(简称揭、批、查)。1976 年 10 月 24 日至 28 日,全县各社(镇)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尔后全县掀起揭批“四人帮”的斗争热潮。

根据中央的总体安排,松滋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分三个战役进行。到 1977 年底完成第一、二战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习传达文件精神阶段,从 1976 年 10 月到 1977 年春节前结束。主要是传达贯彻中央打招呼会议精神,学习中央 16 号文件,贯彻中央对湖北问题的指示和省委向中央的报告。经荆州地委批准,点名批判了松滋的帮派头目彭某、郑某,拉开了我县揭、批、查工作的序幕。第二阶段为追查“四人帮”在松滋的帮派体系阶段,从 1977 年春节到 1977 年 5 月前结束。集中力量追查了彭某、郑某、胡某等一伙帮派头目的反动言论和他们的应变活动。第三阶段为彻底清理“四人帮”在松滋的帮派体系阶段,从 1977 年5 月到 1977 年底以前结束。7 月 16 日,县委在新江口召开 6000 人大会, 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荆州的帮派骨干胡遐松、文显忠及松滋同伙的罪行。全县有 15 万人收听了会场实况转播。会后,全县上下一齐动手, 一桩桩、一件件地清查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 开展群众性的大揭发、大清查、大批判。通过三个阶段的揭、批、查运动, 基本肃清了“四人帮”及其在松滋的帮派体系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流毒和影响,被“四人帮”搞乱了的思想是非和理论是非基本纠正过来,对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得到基本查清。在抓紧清查工作的同时,县委采取专案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边揭发,边查证, 边落实。全县立案处理 65 人,到 1977 年底已结案 57 人,已定案处理 20 人,依法逮捕了彭某等 7 人。通过狠狠打击,粉碎了“四人帮”在松滋的帮派体系,推动了全县揭批“四人帮”运动不断深入向前发展。

1978 年 2 月中旬,县委部署“一批二打”运动,掀起打好第三战役的高潮。“一批二打”即批判“四人帮”,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打击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县委把“一批二打”运动重点放在农村,作为联系实际揭批“四人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战役中,县委放手发动群众, 大打人民战争,彻底批判“四人帮”反动路线的极右实质及其在各方面的表现,并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对“四人帮”的反革命政治纲领进行批判,进一步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揭批“四人帮”反革命罪行的基础上,把批判谬论同理论上正本清源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分清是非,进一步肃清其流毒和影响;把批判“四人帮”和湖北夏邦银、朱鸿霞、胡厚民、张立国与松滋的彭某、郑某、胡某等一伙的罪行结合起来, 从思想上认清实质,进一步认识“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大搞篡党夺权的丑恶嘴脸;把批判“四人帮”与各战线、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 从事业上看到破坏程度,进一步揭发控诉“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祸国殃民的反动本质。通过深入的批判,不仅分清了重大是非,肃清了“四人帮” 的流毒和影响,还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马列主义水平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开始恢复。

县委在揭批“四人帮”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考察,调整 132 名干部职务,提拔 146 名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1977 年,根据省、地委的安排,县委及各级党组织在揭批“四人帮”的同时进行整党整风,抓住路线、干劲、作风和团结问题进行整顿。整顿之前,调整了中共松滋县第三届委员会成员。调整后的中共松滋县第三届委员会有县委委员 44 人,其中县委常委 16 人。县委书记康志宏,副书记有邹祖耀、安玉忠、尤让卿等 9 人。县委调整后,县革命委员会也进行了调整。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康志宏,副主任有尤让卿等 16 人,其中主要帮派人物仍然留在县革命委员会内。整顿中,围绕深入揭批“四人帮”这个中心任务, 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县委党校先后开办干部培训班 10 期,参加学习的党员干部 2263 人。各社镇也举办了党员培训班,参加学习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 52%。但是,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全县各级党组织的整风没有真正从思想理论上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随着揭批“四人帮”斗争的深入,县委开始着手解决“文化大革命” 中的冤假错案问题。县委在调整各级领导班子中,将一大批“文化大革命” 中受打击、遭迫害、“靠边站”的老干部解放出来,安排他们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一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冤屈、被错误对待和处理的老干部的问题得到澄清,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纠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得到了适当安置,逝世人员的家属也得到了抚恤。1978 年 12 月,县委以松发 52 号文件下发通知,对全县因“七.二 0”事件被开除党籍、团籍、工作籍和降职处理的 115 人进行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但因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政策的进程比较缓慢且不够彻底。

二、松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在徘徊中前进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间,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松滋国民经济取得进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在领导经济过程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的“洋冒进”错误,从而形成松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工业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内除轻纺行业外,其他工矿企业都不景气。由于不时停工停产,生产水平下降,企业亏损。粉碎“四人帮” 以后,生产秩序逐渐恢复,工业产品产量逐渐回升。1977 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655 万元,比1976 年增长13.1%。1978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294 元,比 1977 年增长 9.6%。全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逐年增长:灯泡 1977年生产 447.85 万只,1978 年生产 623.38 万只,比 1976 年增产 273.28 万只;铁锅 1977 年和 1978 年均生产 31 万口以上,比 1976 年增产 12 万口以上;原煤 1977 年生产 92.55 万吨,1978 年生产 104.62 万吨,比 1976 年增产 25.63 万吨;水泥产量 1977 年和 1978 年均达到 3 万吨以上,比 1976 年增产 2 万吨以上;发电量 1977 年达到 36107 千瓦/小时,1978 年达到39185 千瓦/小时,比 1976 年增 13454 千瓦/小时。其他工业产品如棉布、硫铁矿等在 1977 年有所回落,但到 1978 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外化学肥料、矿山机械产品产量也大幅度增长。松滋氮肥厂于 1976 年开始进行扩建改造,通过两期改造工程,日产量由原来 30 吨增至 80 多吨。县第一机械厂是县内生产破碎机的唯一厂家,1976 年可生产四种规格、八个品种的粗、中料破碎机。1978 年该厂更名为湖北省松滋县矿山机械厂, 根据市场变化,又增加了四种新型破碎机。1977 年该厂实现产值 149 万元,比 1976 年增加 8 万元;1978 年达到 184.7 万元,增加 35.7 万元。

农业方面。在“以粮为纲”方针指导下,从 70 年代起,大抓水库工程成龙配套及围湖造田,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增强了农业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使粮食产量有较大增长。但由于农业内部结构单一,林、牧、副、渔业发展落后于种植业,1978 年多种经营收入仅占全县农业总产值 18633 万元的 20%。加之受长期“左”的思想影响,在农村不适当地扩大推行大队核算体制,农村经济又遭到“穷过渡”的折腾(1977 年底至 1978 年春, 全县已有 265 个大队实行大队核算,占大队总数的 65%),农业生产总体上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1976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 18537 万元,仅比 10 年前的 1965 年增长 0.5%;1977 年农业总产值 18018 万元,又比 1976 年负增长 3%;1978 年农业总产值 19600 万元,和 1976 年相比,仅增 5.2%。

科教文化事业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教文化事业是遭受摧残破坏最严重的领域。粉碎“四人帮”以后,县委响应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在各行各业整顿中,把整顿恢复松滋科教文化事业摆在首位。首先是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迎来春天。1977 年 10 月,县委召开全县首次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对不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帽子的科技人员、被视为走“白专道路”的“臭老九”给予拨乱反正,恢复名誉,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为振兴松滋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会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以较大精力关注科技事业的发展,年拨专项课题经费由过去 1 万元增至 2 万元。从此,科技工作围绕抓信息传递、抓技术引进、抓协作攻关的宗旨进行,不仅仅局限于农作物种子改良,推广农用菌肥、农用激素和应用沼气等方面。1978 年以后,县建立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全县农学会、医学会、教育学会等相继成立。广大科技工作者重新回到科学技术岗位,很快在农业、工业、文教、卫生等领域出现一批科技成果。

其次是教育事业得到恢复与发展。1975 年南海公社西岭中学创办公社“五七教育网”,提出“砸烂旧普中,培养新农民”的办学口号及“广阔天地是课堂、贫下中农是教师、‘三大革命’是教材”的教学方针。西岭中学的做法曾作为“西岭经验”在全县推广后,引起教育系统的极大混乱。1976 年,全县 19 个公社上报教育网总校 19 所、大队分校 503 所、生产队教学点 3280 个,实际上没有什么像样的学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调整学校布局,随着 1977 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逐渐恢复起来。从 1978 年起,生产大队增设的高、初中一律停办,全县高中由 30 所压缩到 12 所,并确定新江口、街河市、沙道观等三所中学为重点高中。县办实验小学一所,各社、镇也相应办起一所重点小学。1978 年全县中小学在校人数 199841 人,比 1975 年在校人数 175333 人增加24508 人。在恢复和发展中小学教育的同时,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开始进入稳定发展时期。1977 年中等职业学校均实行统一招生考试。松滋师范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次年 3 月,为荆州师专开设数学专业高师班一个,招学员 41 人。松滋卫校办护士班两期,培养护士 90 人,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

第三是文化事业开始复苏。“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事业陷于困境。粉碎“四人帮”以后,松滋文化事业朝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向发展,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方面初步繁荣。在文化艺术方面,一些被禁演的剧目相继开放,《海瑞罢官》、《奇冤记》等剧目重新上台。1978 年, 县农村文化工作队并入县文化馆,经常到农村巡回演出并对业余宣传队进行辅导。每逢春节,传统的龙灯、狮子、高跷、采莲船、花灯等文娱项目活跃于城乡。与此同时,农村电影也发展很快,全县建立放映点 325 个。被禁映的影片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渡江侦察记》等,都重上银幕。在广播、电视方面,县广播站在开始改造传输与接收系统的同时, 在全县各社(镇)、管理区(片)建立广播站,各大队建广播室,广播宣传网络的形成,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技术、市场信息等起到巨大作用。1976 年县内电视机用户开始发展,为此,又于 1977 年底建起黑白、彩色兼容的电视差转站一座,并于 1978 年 3 月 15 日正式投入使用。

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松滋虽然在工农业、科教文化事业等方面都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党的工作仍未摆脱“左”的束缚。其主要表现: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粉碎“四人帮”后, 农村继续进行基本路线教育,1976 年 11 月和 1977 年 12 月分别抽调 1500多人和 1330 人到农村开展运动。运动之中又进行“一批二打”运动,一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措施被作为资本主义势力遭到打击,如打倒“号桩”、批判“弃农经副”、割“资本主义尾巴”等。

二是在经济建设上,推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模式。工业上,1978 年 1 月在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群英会上,松滋县煤矿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造成有的企业盲目上马,效益低下。松滋县磷肥厂磷矿石来自钟祥,每吨成本高达 187 元,而每吨磷肥出厂价仅为 125 元,1979 年被迫停产。农业上,继续提出“尽快把松滋建成大寨县”的口号, 大搞人造梯田、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造成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生态不平衡,同时减少湖泊自然调蓄能力,引发频繁的自然灾害。

1978 年 11 月 25 日至 29 日,中共松滋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 635 人,代表着全县 19000 余名党员。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康志宏代表第三届县委所作的《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紧跟华主席进行新的长征,为把松滋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寨县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在县委四届一次会议上,选出康志宏、查远澄、李鼎新、徐海艇、周其政、张必发、司冠慈、刘风起、张子彦、张继葵、郑作宽、徐庆尧等 12 人为县委常委,康志宏为书记,查远澄、李鼎新、徐海艇、周其政、张必发为副书记。届中先后增补赵仲涛为县委副书记,顾同钧、龚邦至为县委常委。

26 日至 29 日,松滋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 707 人。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工作,讨论、制定加速松滋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划、措施,选举产生新的革命委员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康志宏作的《全县人民动员起来,为加速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县革命委员会委员 45 人。其中正副主任 8 人,李鼎新为主任,郑作宽、徐庆尧等 7 人为副主任。

中共松滋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和松滋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虽然对稳定当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纯洁组织(彭某等帮派人物得到彻底清洗)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大会跳不出“左”的框框,提出了急躁冒进的奋斗目标并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决议,对形势的发展缺乏应有的估计,因而会议精神得不到真正贯彻。(来源:松滋市档案史志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