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心向党】大庆油田:有石油更有精神

60多年前,松辽盆地沉睡多年的黑色黄金喷涌而出,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在大庆拉开了序幕。

走进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一组大型群雕《石油魂》映入眼帘,把人们的思绪又带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豪情万丈的年代。群雕《石油魂》气势恢宏地展现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石油工人们,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的丰功伟绩。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满怀爱国豪情,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史上的一大奇迹。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我国石油自给率仅为40.6%,飞机停飞,坦克停用,拖拉机也停放在车库里。朱德忧心忡忡地说:“没有油,坦克、大炮还不如个打狗棍。打狗棍拿着还可以打狗, 坦克、大炮没有油就不动啊!”

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很有感慨地表示:“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1958年,邓小平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要指示。随后,石油部、地质部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加快对松辽盆地进行大规模勘探。

1959年9月,钻探人员在东北松辽盆地找到工业性油流,这标志着一个伟大油田的诞生。时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新油田因此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1960年2月,全国几十个优秀钻井队、几千名科技人员、工人和退伍军人,组成一支4万人的石油勘探大军,进驻大庆油田核心地带——萨尔图。1963年,大庆探明了一个含油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2.6亿吨的大油田,这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大油田之一。

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后,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来到了大庆。当时,1205钻井队的钻机到了,但没有吊车,拖拉机、汽车的数量也不足,王进喜就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

王进喜在井场上指挥工人放井架“搬家”时,忽然一根几百斤重的钻杆滚下来砸伤了他的腿,可他不顾伤痛继续指挥。1960年4月29日,王进喜带伤参加了万人誓师大会,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

探区领导得知王进喜受伤的消息后,派人强行先后两次把他送到医院治疗,可他两次都跑回了井场,拄着拐杖,指挥打井。王进喜说:“这里是高压区,容易井喷,我坐着看你们干,也觉得放心!”

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在钻至700米浅气层时,突然发生井喷,如果不及时制止,会造成严重后果。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止住了井喷。

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1963年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51.3%,对我国实现石油基本自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当时,王进喜来到大庆后,被安排住在房东赵大娘家,但他一直吃住在井场,累了就在钻杆上枕着钻头打个盹儿。

赵大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对工人们说:“人是铁、饭是钢,整天不吃不睡怎么行。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

这件事被汇报给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会战工委书记的余秋里。余秋里高兴地说:“大娘叫得好,我看大会战第一个英雄就树王进喜,名号就叫‘王铁人’。”“铁人”的名号就这样传开了。

1964年年初,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第一次提出“大庆精神”,称赞大庆人是“一支穿着蓝制服的解放军”。大庆和“铁人”王进喜的名字从此传遍了中国,传向了世界。

60多年过去了,为缅怀铁人业绩,弘扬铁人精神,大庆油田为铁人建起了事迹陈列展和纪念馆。“铁人精神”也成了大油田几代人学习的精神内核,让一代代大庆石油人激发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情怀。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大庆油田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与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庆石油人始终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不断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