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80年代老支书的“致富经”

(通讯员 黎鸿儒 王志强 李美玲)“作为带班人,党是要和群众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大到山水田路治理,小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残,耕读嫁娶,都要放在心里。”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市乐乡街道“红色寻访”支队走进李桥村,倾听李桥村老支书汪世平讲述坚守初心、为民服务的往事,汲取红色力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田里、山坡里、处处留下他的汗水和脚印”,这是这位老支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1971年,汪世平担任李桥村会计,虽掌管集体经济大权,却始终坚守党性,廉洁自律。他说,“不沾公家一点油,才能不为诱惑所扰、不为‘围猎’所困”。

1981年,汪世平又担任李桥村村支部书记。那时的李桥村经济基础薄弱,他带领村委班子成员调研分析,作出了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决策——种田吃饭,植茶挣钱,造林享福,修路致富。

当时,李桥村绿茶种植才刚刚起步,汪世平连日走访,了解茶户的种植情况,共同商讨发展计划。此后,松针毛尖茶200亩绿茶基地建成,绿茶年产量达200担(约2万斤)、油茶产量过万斤,解决了村民基本生活保障。

农田灌溉是解决种田吃饭的关键,在汪世平的主导下,李桥村耗时一年完成提水站的建设。提水站建成后,直接受益农田达300多亩。此后,汪世平跟紧改革开放步伐,实行农田联产承包到户,使得李桥村1062亩水稻的年产量,从最初的亩产200斤提高到亩产400斤,实现了早晚两季种植目标,解决了村民吃饭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80年代中期,汪世平带领村民在没有任何机械工具辅助的情况下,开始修路。无论什么天气,他都坚守在一线工地上。全村的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积极支持公路建设。历时1年,日夜兼工,这段长约3公里的村内穿心公路终于得以建成,连接了白虎岭与李桥水库,极大便利了村民的生活。

80年末,汪世平带领李桥村村民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1993年,为解决村里的20亩零星荒废山地,汪世平带领村民种上了十里青松。

此外,改革开放初,为减轻农民负担,在汪世平的倡议下,李桥村村支部从有限的企业利润中,每年挤出一万元为农户救灾减负,对特困人员倾斜资助,共渡难关。(编辑:王可 王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