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在磨砺中成就精彩;实干创新,在奋斗中绽放梦想;胸怀家国,在奉献中升华人生。
分享创业故事,感悟人生哲学,砥砺奋发壮志,激昂桑梓情怀。
时代骄子,逐浪潮头——他乡松滋人。
松滋,新疆,相距3000余公里。
他们或因梦想,或因机遇,或因责任,远赴新疆,扎根边陲,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在新疆发展的历程里洒下了汗水和智慧。
他们将松滋人的热情、善意、勤勉,融入这片广袤大地,成为大美新疆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一个遇见的背后,都深藏着真实、普通却动人的故事。
李兴:戍边无悔
李兴,涴市镇杨家垴村人。1989年,18岁的李兴报名参军,被分配至新疆吐鲁番市服役。
当时正值冬天,坐了几天几夜车的李兴,饥寒交迫。望着寒风瑟瑟、漫天大雪、荒芜凋敝的景象,他打起了退堂鼓。然而,想起亲友送别时的豪言壮语,李兴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当时的理想是当班长,还跟他们保证自己一定会当上班长。”
▲李兴(中)
挖沟渠、栽种葡萄树、修路,人工凿石、徒手搬运……凭借着一股信念,李兴万事都冲锋在前。“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艰辛的,但那时候脑子里就一个信念,就是好好干。”李兴说。
26年的军旅生涯中,靠着一股拼劲,李兴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从战士到班长、排长,从连长到通信股长、后勤部副部长,再到团级干部,一路成长。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集体嘉奖2次、个人嘉奖18次,多次被评为“双拥模范”“优秀基层主官”“标兵连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务工作者”等。
2015年,李兴退出现役后选择留在新疆自主创业。2018年,李兴加入当地红十字协会雷锋车队,投身公益事业。“党培养了我,养育了我,要感念党恩,做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社会。”李兴说,“在新疆30多年了,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看着它越来越好,心里与有荣焉。”
刘勇:聚沙成塔
每一个在疆的松滋人,不仅是新疆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建设者。
刘勇是涴市镇四兴垸村人。1988年,18岁的他带着身上仅有的105元,坐车到新疆投奔亲戚。靠着在老家学到的瓦工手艺,经亲戚介绍在建筑工地干起了活。
▲刘勇(左一)
经过7年的摸爬滚打,刘勇靠着积累的人脉,从老家带去30余人,做起了“工头”。边做边看,边看边学,刘勇力求让自己承包的每个工程都做到最好。渐渐地,刘勇的施工队名气越来越大。
南航新疆分公司机供品仓库项目、空军部队军工产品仓库、兵团农三师草湖昆仑医院……在疆30余年,刘勇大大小小接了近百余个工程,施工队伍也逐渐壮大,施工人员达到了300余人。
“当初也没想到来新疆后,会发展得这么好。现在就想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工程。”刘勇说,来新疆这么多年,还是想家,逢年过节经常回松滋看一看,以慰乡情。
陈晓林:装点精彩
装饰,赋建筑予灵魂。陈晓林扎根新疆,在装饰业干得风生水起。
陈晓林是涴市镇四兴垸村人。90年代中期,陈晓林的父母到新疆寻找发展机遇。2001年,17岁的陈晓林追随父母的脚步,也来到新疆,在一家酒店找了份工作。7个月后,陈晓林便辞了职。随后的4年里,陈晓林到过大连、松滋、广州,在工地做过厨师、开过餐吧,始终没有一份稳定的事业。
“那时候年轻不懂事,玩心比较重。”陈晓琳说。
2006年底陈晓林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陈晓林身上。少不更事的他,一下子明白了身上的责任。2007年,陈晓林开始跟着父亲的朋友学习装修技术,房屋整体风格设计、水电路布管布线、施工顺序安排……陈晓林几乎天天泡在装修现场,虚心请教,不断学习。渐渐地,他从装修小白,成长为行业里手。
在装修行业站稳脚跟后,陈晓林接手的项目越来越大,国家电网标准化整治、塔城电改、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等项目接踵而来。“新疆发展机遇大,以后一定有更好的发展。”陈晓琳说。
宁少强:“滋”味浓浓
远在他乡,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味道。
在乌鲁木齐荆州商会食堂,松滋鱼糕、松滋鸡、腊蹄子火锅等一道道特色家乡菜陆续上桌,松滋老乡围坐一起,品尝松滋美食,畅聊发展近况。
商会食堂的老板宁少强,是沙道观镇米积台村人,2013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来到新疆发展,成为新疆白云边酒总代理。为了更好地销售白云边酒,2020年,宁少强与友人合伙开了一家餐馆,做家乡美食,因为味道好,客源不断。
2021年,荆州商会食堂缺人打理,会长胡华明第一时间想到了宁少强。接手商会食堂后,宁少强专门从老家聘请厨师,并托人邮寄食材,只为让在疆的松滋人品尝到正宗的松滋味道。
“逢年过节,在疆的老乡都会聚在一起,共庆佳节,共送祝福。”宁少强说。
赵金玲、华磊:文武兄弟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克拉玛依这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赵金玲、华磊师兄弟携手闯出了一番天地。
2004年,从长江大学毕业后,是北上广打工,还是前往新疆油田工作?为了寻求稳定,赵金玲选择了后者。无独有偶,2006年,华磊也来到了新疆油田,欢迎会上,两人再一次遇上。
“在大学的时候,就认识了赵金玲学长,当时他带着我们上了几节实践课。”华磊回忆,刚来新疆还很忐忑,但看见认识的人,心里的不安少了几分。
▲赵金玲(左) 华磊(右)
欢迎仪式过后,华磊被分到了采油场,进行野外测绘,搜集数据。赵金玲则在刚成立不久的数据中心工作。那时的两人,仅有几面之缘,并不熟悉,直到2010年,华磊被调回数据中心。在一次次项目合作中,俩人逐渐相熟相惜。
“因为都是松滋老乡,同在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工作,打交道多了,渐渐地就成了铁哥们。”赵金玲还记得,华磊的写作才能刚被发现时,领导还调侃,这么好的苗子怎么学了理科。
如今,赵金玲成为了新疆油田公司数据公司副经理,分管数据中心工作。华磊则是经理助理,分管人事工作。两人一“文”一“武”,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回想起到疆的这些年,还比较顺风顺水。”两人说,没想到现在能拥有这样的成绩。
新疆的人、事、物各有千秋,不管身在何方,注入了情感,便有了灵性!扎根边疆的松滋儿女,无论置身于何种职业天地,都始终执着地坚守着诚实、守信的松滋精神。这种精神恰似熊熊火炬,照亮他们的奋进征程,更成为他们在边疆拼搏闯荡的坚毅支撑与力量之源!(记者:向松柏 高梦雪 许春阳 张子翰 编辑:王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