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专干上岗三年,炼成“三真经”

4月3日,松滋迎来强降雨。一大早,老城镇芦尾村农业主任、乡村振兴专干何玲玲,冒雨赶往脱贫户家中,提醒村民防范强对流天气对春耕春播的不利影响。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汤江波说,何玲玲在村工作3年,凭着乡村振兴“三真经”,走进群众心窝里。

真学:从“外行”到“内行”

2020年,何玲玲进入村委会,负责精准扶贫工作。何玲玲说,当时对情况是完全不熟悉,不知道要抓什么,更不知道怎么抓。“每天面对一张张表格、一次又一次的系统调整,完全摸不着头脑”。

真学,才有真本领。何玲玲当起了“小学生”,不懂就问,从村里问到镇里,再到乡村振兴局里;错了就改,改了一遍改二遍,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不会就学,各项政策梳理汇总,条分缕析。花了大半年时间,何玲玲终于把相关政策,工作要求,甚至当时所有贫困户的信息,全都一一“刻印”在脑子里。

全村现有脱贫户66户165人,边缘易致贫户5户14人,其中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2户3人,已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3户11人……每一个数据,何玲玲烂熟于心。为了真学,加了多少夜班,已经记不清了。

何玲玲说:“我能力虽说差点,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份内的工作一定要做好,那我就多花时间真学习。”

真情:让群众从“满腹怨气”到“满脸喜气”

2020年,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后,何玲玲松了一大口气。“以为以后再也不用搞这项工作了,但没想到,接下来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求更高,标准更严,难度更大。”

芦尾村有个失独家庭,是特困供养脱贫户。2021年底因政策调整,失独特扶金和特困供养金不能同时享受,必须取消其中一项。刚开始,脱贫户对村干部的态度非常不满,认为是振兴专干计算每年收入时,给他算高了。

何玲玲说:“因为这事他多次到村里找我闹,当时心里多少有点难受。”何玲玲和驻村书记、民政员,多次咨询镇民政部门,同时一趟趟往脱贫户家里跑,通过多次上门解释政策,落实解决问题。“从那之后,每次看到我,都是满脸笑容,十分热情,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真情,是干基层工作的坚实基础”。何玲玲说,其实很多村民是很愿意跟她们交流的。于是,她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院里屋外,倾听群众呼声和所反映的问题,听群众谈想法,能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决定的就同其他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开碰头会,一起琢磨、共同研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在2022年的遍访活动中,共排查795户,发现一般农户杨某住房存在安全隐患,经鉴定为D级危房。2022年8月份纳入边缘易致贫户进行监测,并制订针对性帮扶措施,目前已落实危房改造政策。

真干:从“案头”到“田头”

何玲玲介绍,振兴工作千头万绪,要养成“工作进行到哪,资料就要整理到哪”的好习惯,村委会工作繁琐,白天事情也多,资料基本都是晚上加班整理。何玲玲本着“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态度,一直坚持“资料不过夜”。

“从乡村振兴常态化学习,到每月排查,集中讨论研判,再到入户走访”。何玲玲说,现在防返贫监测,是每一名振兴专干绷得最紧的“弦”。每月行业部门预警信息下发后,何玲玲会第一时间向村党支部汇报,并立即进行入户核实情况,再逐一开展讨论研判,同时提醒帮扶干部每月走访监测户,关注其生产生活情况。还要每天登陆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及时更新电话、务工信息等基础信息等。

汤江波介绍,何玲玲从扶贫专干转到振兴专干3年有余,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户不知走了多少遍,每一位脱贫户、监测户家中的情况及帮扶情况都入脑入心。2022年村里通过以奖代补推进产业发展,为脱贫户、监测对象申请产业奖补18590元;全村常年在家的劳动力脱贫户、监测户19户,全部从事该村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率100%。(通讯员:李秀云 编辑:卢晓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