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笔坠堰——松滋市八宝镇同太湖村一口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堰塘,其地名背后的故事却充满传奇。
1
八宝镇同太湖村1组与龟咀村10组接壤处,有一口500平方米、椭圆形、锅底状的大堰,经数百年内洪冲击形成,其形状定型于清朝初年。该堰有着“金笔坠堰”的美名,源自当地流传着一段传奇佳话。
当时堰塘形成后,日渐有佘、张、李、乔等多姓人家聚居于此,安身立命。
到乾隆中期,佘家人在求变图强中逐渐意识到“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根”的长治之道,着手教育儿孙习文练字,投身科举。松滋历史上的著名文人佘文铨就出生于此。
2
相传幼年的佘文铨视书如命,12岁时便能为地方红白喜事写出绝佳楹联。
一天他练完字后照常到门前堰边洗笔,不料在摆来摆去中意外失手,笔坠碧水之中。
先生杨孙谋见状,当机立断——决不允许捞起来再用,并脱口而出,“这叫金笔坠堰,将来必成流芳千古之景”。
从此小文铨惜时如金,博览群书,弱冠之年终于“金榜题名”。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被钦点为进士。
中榜进士后,佘文铨入翰林院,户部主事,协办河工,军机处行走,参与议事决策。
自此,“金笔坠堰”的故事更为盛传,成为令人惊羡的地方名片,迄今已沿用200余年。
3
民间传说数载后佘文铨冠名太子少保,做了道光帝师。
道光继位,为广纳饱学鸿儒之士,明确提出要面见老师的老师。于是佘文铨专程回乡,将杨孙谋老先生亲自接进京城面见皇上。
入殿时,先生让文铨走在前面,自己尾随学生之后。
见如此情形,道光问话:“为何徒进师不进?”杨先生一时无言作答,唯有豆大汗珠唰唰直下,片刻后仍见杨老先生无开口之意,道光便宣二人退下。
走出殿门后,文铨疑惑,先生何因不回皇帝问话?
此时先生对接如流:“万般由事不由人”。
“妙极了!老师,只可惜秋后之雨不得谷,晚矣、晚矣!”
这两句14字的简短对话,让金笔坠堰的故事更加丰满。
佘文铨,字玉衡、次卿,号革轩,湖北松滋人,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进士,道光元年(1821年)任职江南道监察御史。佘文铨是松滋一方沃土滋养的历史文化名人。
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佘文铨因病英年早逝。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腊月,其子孙敬立石碑——“诰授 中宪大夫 佘公 讳 文铨 字玉衡 墓”。
4
“玉衡”,即天上的北斗星,乃道光皇帝所授,是朝廷对佘文铨敢言善谏,忠实履行监察御吏职责的高度评价。北斗七颗星由斗口至斗杓连线顺序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瑶光。前四颗称“斗魁”,有称“璇玑”;后三颗称“斗杓”。中宪大夫,清朝官正四品。
2020年11月,佘文铨第七代孙——八宝镇同太湖村村民佘振荣找到了这块墓碑,保管基本完好。碑高100cm,宽57cm,厚10cm,上下皆有榫。
(墓碑规格:高100cm,宽57cm,厚10cm)
5
士绍之曰,文运鸿(宏)开,家声远振,诗礼维先。“金笔坠堰”的美谈,永久镌刻在了当地人心中,激励着一位位有志青年以佘文铨为标杆,勤奋好学,为复兴中华而“金榜题名”。
而今,这一区域先后有十多人读书有成,成为国家建设栋梁。教子苦读、成学报国,也成了方圆十里的好家风、好传统。(编辑:张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