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油坊店乡雷岗村,苍松翠柏映衬下的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纪念碑巍然屹立,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役。汝河属淮河支流,河槽深陷,河堤陡峭,无法徒涉。强渡汝河,堪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最惊险、激烈的关键一战。
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纪念碑巍然屹立 许伟 摄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经过正阳县汝河段雷岗渡口时,与国民党军队遭遇。在敌人的重兵围堵下,刘伯承司令员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口号,激励全军斗志。刘邓大军将士克服敌众我寡、外线作战、后勤不继等种种困难,与敌人斗智斗勇,胜利渡河。
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纪念雕像 许伟 摄
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时的战士形象雕塑 许伟 摄
松柏苍翠,杨柳依依,纪念碑不远处的汝河静静流淌,像是在讲述当年那场血战的伟大胜利与壮烈牺牲。
“原来在这里义务讲解红色历史的村民雷凡龙已经逝世。”雷岗村党支部书记杨保民告诉记者,“雷凡龙曾经亲历了雷岗血战,40多年来他坚持讲解那段血与火的红色历史,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就是想告诉人们当年的胜利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需要人们倍加珍惜。”多年来,正阳干部群众坚守初心使命,守正创新,走出了一条大别山革命老区农业大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同步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1947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胜利渡过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8月23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随第2、第6纵队抵达汝河北岸黄刘营附近,发现国民党部队已控制了汝河南岸渡口及大雷岗村、小雷岗村,并在飞机的配合下,企图截断我军的前进道路。这时,尾追的国民党军3个整编师距离刘邓大军已不足30公里,战场形势十分险恶。
历史上的汝河 资料图
8月23日拂晓,第6纵队的先遣部队第18旅抵达汝河北岸,发现形势危急后当机立断,决心不待后续部队抵达,立即使用一切办法抢渡汝河。第18旅把渡河的任务交给了第52团第1营。第1营战士寻找到1条小船,一次能搭载约1个班,又用木头和高粱秆捆扎了一批简易筏子。当日中午,第52团集中全团火力掩护第1营渡河,团指挥员到河边组织指挥战斗。国民党军发觉第18旅意图后,集中火力疯狂阻击,并出动飞机实施俯冲轰炸。第1营官兵奋不顾身,冒死突击前进,有的战士甚至抱着一个木头,泅水向对岸游去。大约10分钟后,首批官兵抵达对岸,激烈战斗后占领了关键阵地大雷岗村。国民党军立即集中优势兵力反扑,但都被我军官兵击退。
同时,第16旅和第18旅工兵连官兵冒着国民党军炮火,紧急架设浮桥。他们利用当地村民送来的木头、门板等材料,从河道较窄、与大雷岗村对望的杨湾村出发,逐步向对岸延伸。15时许,浮桥架成,两军又围绕浮桥展开生死争夺。在此前后,大批国民党军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涌至汝河。刘邓大军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能否在几个小时内渡过汝河,成为关系到整个跃进大别山行动成败的重要因素。
8月23日深夜,刘邓首长在汝河边的一个窝棚里研究敌情,部署战斗。面对严峻的战斗形势,刘伯承说出了那句在中国战争史上熠熠闪光的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不到1个小时,“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号召,像电流一样传遍整个部队,激励着每一位参战人员,整个汝河岸边沸腾起来。
由李德生率领的第17旅已经从岳城渡过汝河,听着从大小雷岗村方向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枪炮声,知道第16旅、第18旅方向遭遇了重大敌情,他果断命令第17旅向汝南埠挺进。
1947年8月24日凌晨,强渡汝河开始。无数战士的身影在火光中一掠而过,团长、营长、连长都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与敌人激战。打下一个村庄,又扑向另一个村庄,碰上敌人就拼杀,消灭了再往前冲。东方欲晓,刘邓大军打开了一条长5公里、宽4公里的通路。到了下午4时,4万多南下大军、200多辆大车,顺利渡过汝河。刘邓大军强渡汝河,顺利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心脏插了一把尖刀,实现了党中央“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
渡汝河用的高粱秆 资料图
战斗后的大雷岗村 资料图
新建的汝河大桥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 许伟 摄
黄土留英名,汝水写新篇。驻足纪念碑前,历史与现实仿佛在这里交汇。在纪念碑不远处的汝河河道上,一座新建的200来米长的汝河大桥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革命战争年代,“门板桥”架起刘邓大军胜利通途,勇士们用鲜血在雷岗谱写了壮烈颂歌,诠释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勇精神。进入新时代,红色精神激励着正阳人民砥砺前行,“鱼米之乡”澎湃着工业经济新动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