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革命先驱的故事】张友渔:法学巨匠

张友渔像

走进中国社科院法学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老人的铜像,这位老人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活动家、著名法学家、新闻学家及国际问题专家张友渔先生。他早期曾战斗在敌占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与了1982年宪法和许多重要法律的起草和制定工作,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98年12月4日,张友渔出生在山西灵石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张映南,是清末光绪朝的秀才。张友渔2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艰难的生活磨练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强品质。

1911年,随着清政府的垮台,废除科举、兴办新学之风吹进了灵石县城。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孙文的学说,在张友渔的眼前打开了一片诱人的世界,新思想的种子在他心里长出了嫩芽。

1918年春,张友渔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中学到大学,他靠着为报纸撰稿得到的报酬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923年张友渔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法政大学。1927年,学成毕业后,张友渔荣任《国民晚报》社长兼总编辑,同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北京市地下党临时市委委员兼秘书长。不久,张友渔因参与革命活动被捕入狱,一度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1928年3月被保释出狱。

1930到1934年间,张友渔曾三次东渡日本求学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回国以后,他先后担任过天津中文《泰晤士晚报》总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主笔,并任多所大学教授,讲授宪法学、劳动法学、新闻学等学说。

1935年日军发动华北事变后,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党组织决定派张友渔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张友渔的统战攻势下,阎锡山不得不接受了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友渔作为中共代表团的顾问,参加了国共谈判。1946年,张友渔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新华日报》社长,后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秘书长等职,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友渔历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法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4年张友渔参与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还曾担任中国政法学会副会长,领导编辑《法学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友渔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后又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副秘书长,参与了1982年宪法的起草工作。

1992年2月26日,张友渔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