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春,重新组建的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为坚持长期抗日游击战争,在中共饶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地势险要、易于防守的爆马顶子为中心建立游击根据地。经过深入的群众工作,在同年夏终于建立起以饶河县爆马顶子为中心、包括大叶子沟、十八垧地、大佳河等在内的方圆约25公里的游击根据地。中共饶河中心县委随后也迁来根据地领导抗日斗争。此后,饶河反日游击队又向抚远和虎林等县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游击区。1934年七八月间,饶河游击大队连续攻打了五林洞、小佳河以及虎林三人班等敌人据点,取得了胜利。游击根据地周围的反日武装,纷纷向游击大队靠拢,抗日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为游击根据地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共饶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游击根据地内的党团组织和反日会等群众组织也有了较大发展。到同年8月,共有中共党员104名,其中汉族党员29名,朝鲜族党员75名(其中女共产党员6名);共青团员有101名,其中汉族团员6名,朝鲜族团员95名(其中女团员35名)。
饶河反日总会建立后,在县内的关门咀子、小北沟、小南河、西南岔、苇子沟、小佳河、大别拉炕、小别拉炕等设立了反日会分会。许多地方还建立了农民委员会。至1935年,饶河反日会会员已有600余人,其中汉族470余人、朝鲜族129人,共设17个分会。在虎林的黑咀子、独木河、九十牌、大旗杆也建立了反日会,共有160余名反日会会员,其中汉族130余人、朝鲜族30余人。饶河与虎林的反日会与农民委员会在中共饶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执行了抗日政权的职能。
在反日会的领导下,各地成立了青年救国会和妇女联合救国会等青年和妇女群众组织。军队所需的粮食和服装物资,除在战场缴获和没收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财产外,绝大部分依靠救国会来解决。人民群众不顾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想尽一切办法购买棉花、布匹,为军队缝制军服;不顾生命危险,为军队运送粮食。此外,传送信件、情报、医治伤员,都为群众所自愿承担。
1934年11月,日、伪军以爆马顶子为目标,分兵数路开始对虎、饶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大讨伐”。针对敌情,饶河游击大队在大队长李学福的率领下,在爆马顶子与敌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爆马顶子游击根据地被敌人占领。在大叶子沟、大佳河等地,游击队员在金东天率领下,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保住了根据地。1935年1月,饶河游击大队在李学福和崔石泉的指挥下,在大旺砬子伏击来犯之敌,毙伤敌百余人。随后,夜袭爆马顶子,击毙伪军连长,将伪军全部缴械,收复了爆马顶子游击根据地。
以爆马顶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为游击队坚持虎、饶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敌人的严酷封锁、军事“讨伐”和实行“集团部落”政策,自1936年下半年,特别是1937年以后,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抗联各军依托山区密林,相继建立了许多后方密营,作为军队休整、训练、屯粮等的后方基地。抗联第一军在南满的桓仁、抚松、临江等地,建立了许多密营;抗联第二军在安图、汪清、长白、桦甸等地也建立了许多密营。抗联第四、第五军也在宁安、东宁、密山、穆棱等地建立了许多密营。第三军和第六军在小兴安岭密林里建立许多密营。在汤原汤旺河谷、老白山、帽儿山等地,曾经建立了数十处密营。此后,在安邦河上游老金沟、绥棱张家湾、白马石、南北河、半截河、大仙堂、庆安十六道岗、欧根河、大砬子、海伦八道林子、通河北部青峰岭、石门、东山等地都建起大批密营。
密营一般建在比较偏僻、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之中。其位置多选在地势险要,靠近水源,进可攻、退可守的隐蔽之地,敌人一般不敢冒犯进入。密营的形制多为木刻楞式、地窨子式、马架子式、窝棚式,大都依山傍水而建,也有利用天然山洞作为密营的。密营内建有火炕,顺山搭有烟道;屋顶多用树枝、柴草掩盖,不易被人发现。根据密营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规模大小,设置有交通站、兵营、被服厂、后方医院、军械修理所(兵工厂)、军校(干部培训班)、粮食仓库、物品仓库等。密营附近还有屯垦地。密营周围皆修有战壕、掩体、瞭望哨位等工事,以利于密营的保护。这些位于深山密林中的大量秘密营地,是东北抗日战争中特殊形式的根据地。密营虽然设备简陋、条件有限,但在敌人极力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实行归屯并户,原有根据地被破坏,日伪当局妄图把抗联部队困死、饿死、冻死的严峻形势下,为保存抗日武装实力,补充给养、休整部队、医治伤员、培训干部、议事决策,使之能够坚持长期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