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地窨子形制密营复原建筑
南满地区主要指的是磐石、桦甸、吉林、双阳、伊通、海龙、柳河、通化、清原、新宾、桓仁、抚顺、本溪、辽阳、岫岩、丹东一带。九一八事变前后,在中共磐石县委的领导下,即广泛建立了反日会等抗日群众组织。
1930年8月,中共磐石县委成立,同时组织一支小型的武装“特务队”,亦称“打狗队”。有七八个人参加,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党的组织,锄奸御敌。翌年8月成立了磐石中心县委,下属组织有磐东、磐北、磐西等区委和伊通、双阳特支及桦甸支部。
1932年1月,在日本外务省和朝鲜总督府的策划下,磐石成立了反动的亲日组织“朝鲜人民会”,亦称“保民会”。同年2月,日本驻吉林总领事馆又在磐石设立了警察分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起了磐石人民的强烈反抗。中共满洲省委曾派军委书记杨林帮助磐石中心县委组织群众的抗日斗争。为了创建抗日武装,磐石县委以“特务队”为基础,吸收在群众斗争中经过考验的优秀青年,组成了一支30多人的队伍。随着队伍的不断武装、扩大,于1932年6月4日,在磐东三道岗小金厂正式宣布抗日队伍成立,对外称“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4军第1纵队”;对内则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简称 “磐石工农义勇军”,队长张振国,政委杨君武,全队编为3个分队。
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磐石义勇军协助群众进行了多次分粮斗争,政治影响和队伍不断扩大,武器装备也有所改善,队伍纪律严明,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称赞。但由于当时执行的仍然是王明的“左”倾错误方针,“搞打土豪、分田地”侵犯了中小地主的利益,使磐石工农义勇军同时应对两个战场,一是同日伪军作战,二是经常遭到地主武装的袭击,同地主武装作战。1932年8月9日和16日,磐石工农义勇军曾先后两次遭到地主会兵和山林队的联合进攻,队伍受到很大损失,不得不暂时退出蛤蟆河子根据地。
1932年8月下旬,为了避免与其他反日部队的冲突,便于顺利进行抗日活动,磐石中心县委决定,将磐石义勇军暂时与抗日军“常占队”合并。两支队伍合并后,对外取消了磐石工农义勇军的队号,统称“常占队”。“常占队”首领穆容山任总队长,张振国任政委,王耿(文碧涛)为政治部主任,全光任参谋长,总队下设3个大队。
1932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到南满一带视察,在杨靖宇的指导帮助下,磐石工农义勇军脱离了“常占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命孟杰民为总队长,王兆兰为副总队长,初向臣为政委,李红光为参谋长。总队下属3个大队:第1大队长孟杰民兼,第2大队长李万和,第3大队长刘克文。翌年春,中共满洲省委任命杨靖宇为南满游击队政委。
从1933年1月至5月,南满游击队作战30余次,先后取得了大坑、砖庙子、玻璃河套、萝卜地等战斗的胜利,打退敌人4次围攻,歼敌近千人,游击队也扩大到200余人,并成立了迫击炮大队。至此,以磐石玻璃河套、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区已扩大到邻近的四五个县境,游击队成为南满地区抗日武装的骨干。
南满地区我党创建的另一支抗日武装是海龙游击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海龙县委曾派10名党员和爱国青年到辽宁民众自卫军第9路军中工作。1932年8月,县委决定以这些人为骨干拉出一部分队伍成立海龙工农义勇军,因时机不成熟,工农义勇军未能独立。1932年末,辽宁民众自卫军遭到日伪军大举进攻,第9路军队伍失败瓦解,工农义勇军脱离了第9路军。
1933年1月,杨靖宇从磐石到海龙视察工作,整顿了海龙工农义勇军,并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7军海龙游击队”,队员20余人,队长王仁斋,政委刘三春,活动在清原、海龙、山城镇一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