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生态文明小康村 绽放高原幸福梦 ——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主要成效与经验启示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绿色发展崛起的决策部署,立足州情实际,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深度融合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民族团结、社会治理、基层建设等要素,积极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经过五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甘南藏区农牧村面貌焕然一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进入了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阶段。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主要成效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属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区,素有“青藏之窗”和“青藏门户”之称,在维护藏区稳定和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十三五”以来,甘南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力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促进藏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最直接最突出的成效就是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甘南州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以环境的整治促进人的素质提升,干部群众的环保观念、文明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在调研过程中,无论是实地走访的小康村和农牧民家庭,还是接触到的市、县、乡、村干部,都树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观念,体现出努力保护和美化环境的高度自觉。

从各级干部看,真心拥护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决策部署,自觉把这项工作当做为民服务、锻炼能力、改进作风的现实检验,展示出良好精神状态。从农牧民群众看,非常赞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政策。通过小康村建设,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喝上了自来水,洗上了热水澡,用上了卫生厕所,在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中逐步破除了积弊陋习、树立了现代文明观念,热爱家乡、共建家园的主人翁精神充分焕发。

甘南州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目标,城乡面貌发生了彻底改观、景区环境有了大幅提升、全民公德意识和文明素养有了显著提高,营造了整洁、靓丽、文明的宜游宜居宜业环境,“全域无垃圾”已成为甘南在甘肃乃至全国的“金字招牌”。

2.小康村建设卓有成效

甘南州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十三五”期间共建设1300多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其中旅游专业村300个。在反复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生态文明小康村“965356”建设标准,并大力贯彻落实。在公共财政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投资,2016年以来每年投入30亿元以上资金大力支持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图1)。

1  2015-2019年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数量和建设资金投入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甘南州基础设施达到“九化”,即住房安全舒适化、道路便捷畅通化、街道场地明亮化、村庄绿色生态化、村内村外干净化、公共环境优美化、用水洁净安全化、用能清洁低碳化、通讯网络入户化;公共服务具备“六有”,即有村卫生室、有乡村舞台、有便民服务网点、有电子商务平台、有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有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富民产业实现“五提高”,即提高特色产业规模化程度、提高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提高旅游专业村品牌影响力、提高专业合作社运作水平、提高农牧民培训覆盖面;区域环境落实“三整治”,即整治违章建筑、整治河塘沟渠、整治农村土地;卫生治理实行“五集中”,即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建筑材料集中堆放、广告标语集中设置、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畜禽粪便集中存放;社会管理体现“六个好”,村级机构健全、组织建设好,邻里关系和睦、村风民风好,保障体系完善、公益服务好,村民自治规范、民俗传承好,综合治理达标、社会治安好,创建工作示范、民族团结好。

2019年甘南州实现整体脱贫,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592元、8437元,比2014年的16421元、4589元,分别增长61.9%、83.6%,农牧民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也明显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图2)。同时,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和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深入融合,全州信访总量、矛盾纠纷大幅下降,形成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仁爱友善、尊老爱幼、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2  甘南州2019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脱贫攻坚成绩硕果累累

甘南州是四省藏区脱贫攻坚重点片区,也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面对打赢打好藏区脱贫攻坚战的艰巨使命,甘南州把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作为精准脱贫的主抓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整合各类资金,推动实施“十大脱贫工程”。2019年,甘南退出贫困村107个,减少贫困人口1.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2.26%下降到0.5%(图3)。合作、碌曲、玛曲、夏河、卓尼、迭部6县市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提升,临潭、舟曲两县整县脱贫摘帽通过验收,甘南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

3  2015-2019年甘南州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

为了有效巩固脱贫成果,保证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甘南州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选点布局时,最大限度把贫困村纳入建设范围,共覆盖贫困村875个、贫困户2.66万户、贫困人口11.17万人,分别占到全州54.5%、占24.4%、占22.8%,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大大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例如夏河县文曲村过去是典型的贫困村,几乎没有草场等生产资料,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不仅在较短时间内甩掉贫困帽子,而且快速向全面小康迈进。

4.民族团结局面不断巩固

甘南州是全国三十个民族自治州之一,总人口74.23万,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随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深入,维护藏区和谐稳定的根基更加牢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改变了过去封闭落后的生存状态,生产生活方式日趋现代化,经营起了民宿和农家乐、牧家乐、藏家乐。在汉藏混居的小康村,各民族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共同致富,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2017年甘南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州”。

在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基础上,甘南州农牧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民生事业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村组活动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德治、法治工作有效开展,营造了稳定和谐、公道清明的乡村社会环境。目前,人口规模500人以上的小康村全部新建了幼儿园,学前儿童入园率达到100%,富余劳动力持证率达到60%以上,输转率达到90%以上,配套建设了一批乡村舞台、文化广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日益增强,藏区长治久安的支撑更加坚实有力。

二、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具体实践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甘南州一场深层次变革。为了保证建设成效,甘南州树立和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整体规划,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分类建设美丽乡村,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确保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1.规划先行紧密结合州情实际

甘南州委州政府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州情实际,把奋力实现绿色发展崛起作为重大战略选择,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抓手。通过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的目标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牧村综合建设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促进农牧村发展、维护农牧村稳定的治本之策。

甘南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为总要求,以改善农牧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基本社会保障条件为重点,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和依法治村为保障,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为亮点,高质量编制《甘南州“十三五”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规划》。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原则,统筹产业扶持、脱贫攻坚、文化建设、村庄建设、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治理,结合村情合理安排项目和资金,顺应民意确定建设内容,做到一次规划、一步到位、适度超前。

2.定位精准大力实施生态工程

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实践中,甘南州在试点试行中逐渐完善思路和举措,提出了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既保证普惠性又突出特色性,既注重标准化又突出差异化。

一是生态人居工程。推进农牧村危旧房和村貌特色化改造,完善道路、供水、排水、防洪、供电、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体育休闲场所、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新农合、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保障水平。二是生态经济工程。聚力打造“两大首位产业”,现代农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牛羊育肥、牦牛藏羊繁育、奶牛养殖、特色种植、林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乡村旅游业发展方面,坚持“一村一品”“一家一特”,集中连片发展“农牧林家乐”,引导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三是生态环境工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农牧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推广新型能源利用,努力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村落实施庭院、路旁、荒山荒坡绿化,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四是生态文化工程。开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教育,广泛宣传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树立现代文明生活新风尚。

甘南州2015年在甘肃率先启动了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向各类顽疾和陋习宣战,开展全民参与的环境革命,有力助推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等地方法规,从顶层设计到措施制定,保证了整治成效。截止2019年底,甘南州有城乡保洁人员8317人,垃圾收运车辆1468辆,垃圾收集点(箱)12204处,有效打造了全域无垃圾的“生态名片”(图4)。

4  2015-2019年甘南州城乡保洁人员数量及垃圾收运车、垃圾收集点(箱)数量

3.因地制宜分类建设美丽乡村

甘南州坚持以实现农牧民脱贫增收为核心,以环境整治为抓手,突出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生态体验型、特色产业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红色旅游型等五大类生态文明小康村,使生态文明小康村成为一个精品景区,使甘南成为一个全域旅游大景区。近五年来,甘南州旅游人次持续攀升,旅游收入明显增加。2019年全州旅游人次达到1447万人,旅游收入突破74亿元(图5)。

5  2015-2019年甘南州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

五大类型生态文明小康村都有明确的建设标准,取得了积极地成效。一是生态体验型。对自然生态条件好的村,依托草原、森林、河流、田园、自然风光等,大力建设生态体验村。例如素有“进藏第一村”之称的夏河县曲奥乡香告村,以休闲、度假、观光、美食、康养、娱乐、采风、婚拍为主打,累计投资3117.5万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注册成立集体所有的甘南美丽香告第一村生态旅游有限公司,2019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0余万。

二是特色产业型。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条件,适宜发展绿色种植、特色养殖、特需品加工的村,着重引导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产业村。例如卓尼县木耳镇力赛村,得益于环境改善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服务业”的脱贫致富新路子,村里从2家农藏家乐起步,发展到57户人家几乎家家办起了农藏家乐,由村农藏家乐协会对饭菜质量、价格、环境卫生、从业服务等进行统一管理,主打家门口原生态菜品,吸引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挤满农藏家乐,形成了金字招牌效应。2019年,全村生态旅游服务业收入超过3500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万元以上。

三是休闲度假型。对气候良好、景观优美、特色餐饮、住宿洁净、交通便捷的村,依托综合优势,建设休闲度假村。例如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整合项目资金4300万元、易地搬迁资金2400万元,进行一体化风貌改造,打造了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服务、人文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新村,被国际权威旅游杂志评选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四是民俗文化型。对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和丰富民俗民情传统的村,突出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打造民俗文化村。例如舟曲县曲瓦乡岭坝村,挖掘村庄历史遗址、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文化元素,全力打造舟曲楹联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苯教文献、东山转灯、国学文化论坛“五张文化名片”,被称为藏东高原幽谷的“国学村”。

五是红色旅游型。对有革命历史纪念意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遗迹遗存、红色文化悠久厚重的村,着力挖掘红色历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村。例如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按照“举红打绿兴旅”的思路,将红色资源和自然风景深度融合,依托俄界会议遗址、藏寨风貌、生态资源,擦亮“俄界”旅游品牌,打造“幸福路”“鹿鸣山居”“俄界会议”旧址等特色景点。

4.助力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甘南州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同精准脱贫、全面小康有机衔接起来,把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提升工程”。通过精准聚焦建档立卡的284个贫困村和12.8万人,兼顾贫困人口较多的非贫困村,紧紧围绕贫困村整体提升和产业扶贫,加大财政投入、金融扶贫、生态扶贫、项目布局、易地搬迁、人才支持、社会帮扶等7个方面的支持,着力解决因病、因残、兜底、饮水、住房、教育、就业、设施、土地等9个方面的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

甘南州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工程”,通过开展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着力打造生态、生活、健康、改革、发展、旅游、开放、小康、法治、廉洁“十大环境”,推动甘南州全域面貌发生了根本改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进一步焕发了甘南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动力活力,一大批旅游专业村快速兴起,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三、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经验启示

甘南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为甘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树立了标杆和样板。甘南州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各项实践,符合中央精神和藏区发展实际,引领和推动藏区农牧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助力甘南走上了生态优先、文明富裕、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现代化之路。

1.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是甘南最大的底色,是甘南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财富”。甘南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抓手,深刻回答“生态如何惠民、如何利民、如何为民”的绿色发展之问。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启动以来,甘南州从培植生态理念抓起,联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编撰了面向不同群体的《甘南州生态文明教育读本》(藏汉双语)丛书,分层次对全州党政干部、农牧民群众、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全方位宣传引领,以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的实践充分证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效益。近年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绩充分表明,甘南州已经树立了重视生态文明并实现卓有成效保护成果的标杆。

2.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典型

甘南州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对湿地、绿地、林地适度开发、“留白”建设,推动甘南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转变,全面奏响了绿色发展的最强音,拓展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实践路径。

甘南州实施了生态经济工程,把发展生态农牧业、乡村旅游业和商贸流通服务业作为主导方向,牧区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奶牛养殖等产业,农区重点发展中藏药、高原夏菜、林下经济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业,农牧村休闲、度假、观光等旅游业态成为藏区新名片。甘南州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效衔接起来,是践行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典型。

3.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模范

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实践,得到了各级干部的真心赞同,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大力拥护。干部为民服务、改进作风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改进和提升,农牧民现代文明观念、内生动力得到了转变和加强。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探索创建“基层党建+文明村庄+和谐寺庙+十户联防”的模式,形成工作协同、功能集成、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甘南模式”。形成了“农村没有空心化,村庄没有凋敝化,家庭没有空巢化”的农村治理成效,具有积极示范效应。

甘南州把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作为维护藏区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从解决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入手。按照组织建设好、村风民风好、公益服务好、民俗传承好、社会治安好、民族团结好的“六个好”要求,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推进基层治理和服务民生能力提升。各项举措得到了各族群众广泛认同,甘南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碌曲县尕海乡的尕秀村、合作市的知合玛村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4.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的样板

长期以来,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西部地区社会发展速度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体属生态脆弱区、灾害频发区、经济塌陷区、连片贫困区、稳定敏感区,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面临着繁重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任务。甘南州作为甘肃的重要市州之一,所面临的转型发展压力,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西部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

甘南州通过把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局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创新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通过主要资金围绕“生态”聚集、主要成果围绕“文明”聚焦、主要力量围绕“小康”聚合,致力于促进农牧村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不仅成为甘南州脱贫致富奔小康最生动、最有效的实践载体,也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转型发展的样板,对于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四、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政策建议

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有效回应了广大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甘南实现绿色发展趟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也为各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经验,进一步应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体制机制,支持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不断升级

建议国家、甘肃省、甘南州在政策、资金、人才上继续给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大力支持。小康村建设平均投资需1000万元左右,资金来源由中央预算内资金(藏区专项)、地方政府债券、整合资金和群众自筹等构成。目前地方财政困难,信贷资金融资受限、群众自筹能力弱,小康村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建议甘肃省协同甘南州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汇报衔接,争取“十四五”时期给予甘南州的藏区专项资金保留延续并加大补助力度,支持甘南完成剩余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目标。同时,建议甘南州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小康村建设。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按照规划和实施步骤,甘南州剩余1500多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将在“十四五”时期全部建成。建议延续《甘南州“十三五”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规划》的总基调,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根据发展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压力等问题,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提高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融合多方力量,积极打造甘南国家级“高原生态公园”

甘南州90%以上国土面积属于国家生态功能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湿地之一。甘南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被称为“黄河蓄水池”,尤其是黄河玛曲段径流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以上。同时,甘南自然资源丰富、价值巨大,据2016年中科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研究评估,甘南州水、林木、草场、耕地等可再生自然资源创造的自然资源资产总值(绿色GDP)每年达443亿元,约为甘南州现有GDP的2倍。

建议紧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等重大战略,以甘南州为主体,凝聚多方力量支持甘南全域建设国家生态公园,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甘南探索完善综合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设立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基金,将生活在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农牧民转为管护人员,提高生态补助报酬,建立碳汇、水权、排污权交易试点等工作。充分挖掘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宣传乡村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

3.统筹谋划先行先试,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甘南州把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积累了丰富的做法和宝贵的经验。同时,甘南州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推动甘南州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有力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

建议在甘南州谋划先行先试方案,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甘南经验”。坚持先立项、再规划、后建设的发展思路,高标准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建设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完善住房、道路、用水、用能、通信、卫生等服务,使乡村振兴扎实有序推进。制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主导产业、人居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建设标准,为乡村振兴积累典型建设经验。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育乡村振兴与文化旅游领域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4.总结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效,推广“甘南经验”

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既是甘南全州上下、各族群众奋发有为的缩影,也是甘肃省各地学习借鉴的标杆,更是全国藏区发展的样板。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党中央“依法治藏、长期建藏、富民兴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新时期藏区工作总方针在甘南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创造了可学可鉴的宝贵经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建议总结甘南实践、推广甘南经验,提高甘南在西部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甘南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之路,成绩来之不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甘南经验”的启示意义在于,其他地区不能只是简单照搬这个模式,而是真正要从战略高度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科学谋划发展,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转型发展新局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